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人们逐渐把目光聚焦在了经济发展上,而其中,由于受疫情冲击明显,消费是颇受关注的领域。
从数据上看,今年1~2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737亿元,同比增长33.8%,比2019年1~2月份增长6.4%,这是骄人的成绩。但1~2月份餐饮收入7085亿元,两年平均下降2.0%。
在生产供给明显改善的情况下,该如何看待今年消费的恢复趋势?应当从哪些方面提振消费信心?
3月20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经济峰会在京举行。会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就上述人们关心的问题,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
“消费的恢复慢于供给”
NBD:由于疫情的影响,20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下降3.9%,但疫情有效控制以来,消费开始慢慢恢复,您认为今年消费将呈现哪些趋势?
张燕生:虽然消费有所恢复,但疫情后消费恢复慢于生产。我们都知道,去年消费的增长率是负的,总体来看拖了经济增长的后腿。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的影响是最大的,尤其是对生活服务业的影响特别大。比如小商贩、餐饮、住宿、旅游等,他们受到的冲击很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会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疫情来袭时,人们都宅在家,不能去逛商店,也不愿意消费,所以说疫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
NBD:疫情催生了线上消费,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0.6%,两年平均增长16.0%,您如何看待线上消费对线下消费的替代作用?
张燕生:去年,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接近1/4,很多消费都转移到了线上。但是我认为,线上消费替代线下消费作用还是有限的。
线上消费与线下消费的替代关系中,是等值替代、倍增替代,还是倍减替代?这是值得思考的。我认为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行为,由于线上检索的成本,可买可不买的情况下就不买了。而在线下消费场景中,人们可能逛着街就买了一大堆东西。
总的来说,我认为,消费的恢复慢于供给,我觉得这是一个全球现象,也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一个影响。
出台更有力的促消费政策
NBD:随着疫情在国内的有效控制,疫苗接种率持续提升,您认为今年的消费恢复是否乐观?
张燕生:要关注的是,人们的消费信心是不是恢复了,比如说人们对线下购物、外出旅游等是否还有恐惧心理。即使是疫情完全控制之后,我相信消费恢复仍然是个慢变量,对消费领域,国家可以出台更有力度的政策。比如,促进消费应该提升各方面的生活服务水平,政策理念要转变。
所以我觉得,消费要注重高质量发展,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个角度,增加一些支持力度。
NBD: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您认为政策层面要如何促进消费?
张燕生:目前消费对经济增长,尤其是在疫情之后的恢复阶段,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消费连续多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下一步如何把消费的作用发挥好?我们需要做更多工作。
中国的优势在于大国经济。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市场,要从过去的投资驱动、出口驱动转向消费驱动,关键是增加百姓的就业和收入。
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1978年还在60%以上,2019年已经降到28.2%。“十四五”时期,我们要继续让恩格尔系数下降,这就需要增加百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数量、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乡统筹、全国统筹的社保体系建设,同时要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