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要闻
  • 公司
  • 宏观
  • 新股
  • 国际
  • 银行
  • 券商
  • 新三板
  • 科创板
  • 中央发文建立健全碳达峰、 碳中和标准 提升重点

    发布时间: 2021-10-12 17:32首页:主页 > 宏观 > 阅读()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10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标准化纲要》),其中提出,完善绿色发展标准化保障,而首要的一条即是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

        早在去年9月中国向世界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以来,就有研究人士呼吁中国需要尽快建立起完善的政策体系,今年以来,各个政策口频繁推出了诸多与减碳相关的政策,涉及能源、产业、金融、碳交易等不同的领域。而在建立政策体系的过程当中,制定标准是不可或缺的技术基础。

        此次《标准化纲要》提出的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为了促进减碳,完善节能标准、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等,相关企业、产品将可能面临更严厉的能耗约束;二是完善碳排放本身的核查核算标准,包括研究制定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标准等,这事关摸清碳排放家底,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开展碳达峰前景分析的基本要求。

        在分析人士看来,此次的《标准化纲要》提出了很多大的方向与原则,接下来还有待不同部门、地区、行业进一步细化、落实。

        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

        《标准化纲要》提出,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抓紧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完善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审计等配套标准。将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制度等。

        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也曾提出,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快制修订覆盖能效、能耗限额、能源基础和管理等方面的节能低碳标准,为做好节能降碳工作、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

        一些人士对于节能减碳的行业标准制定早有呼吁。以动力电池回收为例,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现阶段动力电池回收方最关注的是提取报废电池中有价值的金属材料,正规渠道的回收和处理成本高,往往是没有回收资质的企业出价更高,最终拿到了电池。但电池回收拆解处理的过程并不简单,企业并没有真正关注是否用低碳、节能环保的方式来回收。

        王子冬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包括整个电动汽车行业都需要有更完备的顶层设计和相关标准,真正贯彻落实节能减排的理念,譬如,动力电池在制造环节就要明确碳排放需要控制在什么水平,回收的竞标环节中,谁的耗电量、碳排放最低,谁就应该有更大的中标机会。

        广东一家汽车零件制造企业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要实现双碳目标,除了强调发展可再生能源之外,能源消费端的企业降低能耗的潜力也不容忽略。如果政策对一些行业设置更严格的能耗限额标准,同时对进行节能技术改造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奖励,将可能促进企业去降低能耗。

        事实上,无论是能耗限额,还是低碳产品认证等,都并非新事,但在当前诸多国家都提出了净零排放、碳中和时间表的背景下,制定、修订、完善相关的产品标准,既是为了更好地助力中国的双碳目标,同时也很大程度是为了顺应全球的减碳趋势。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李俊峰就曾指出,碳中和将可能深刻影响产业链的重构、重组和新的国际标准的形成。比如苹果手机提出碳中和目标,就会要求负责为其组装、提供零部件和原材料、芯片的企业都要碳中和,会对所有的产业链形成一个新的标准。

        加快完善碳排放核查核算体系

        除了促进行业、企业的节能减排之外,标准制定的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摸清碳排放家底”。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各类主体依据通行的标准规则,实施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管理,实现各类绿色节能低碳行动及其减排成效的可测量、可报告、可验证(MRV),这将带来绿色节能低碳工作的一次深刻变革。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速基础设施的建设,即建立碳排放的MRV体系,使得碳排放的信息能够更准确地测量、监测、统计以及核查,这也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管理能力之一。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这标志着我国将开始逐步进入到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的新发展阶段。

        但在低碳研究人士看来,大多数地方都未能建立起碳排放MRV体系,各省市编制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没有定期公布,相关碳排放数据公开往往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如果要建立碳排放强度、总量的考核目标,相关数据的公开需要更加及时、高频。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在最近的演讲中表示,“制度创新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建立碳账户和绿色责任账户,首先是要推动碳核算和生态核算,我特别强调核算是绿色转型的基础,不论是行政性的办法还是市场性的办法,前提是把账要算清楚,而且要有一套科学的算证方法,这件事情很重要,很紧迫,迄今仍然是一大短板,但是目前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碳排放的双控指标目前实现起来也是有难度的,原因在缺少一个必要的核算基础。”

        此次的《标准化纲要》指出,加快完善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标准。

        一位石油化工行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很多地方对所在区域的碳排放情况其实并不完全清楚,就盲目提出碳达峰目标,这也是导致运动式“减碳”的原因之一。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摸清碳排放家底很关键,我们有必要尽快建立科学规范的核算体系,然后再寻找减碳的创新突破口和解决方案。

        此外,《标准化纲要》还提出,完善可再生能源标准,研究制定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标准。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工程。

        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低碳城市大数据工程中心主任王东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按照一般规律,随着使用范围、规模的扩大,一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成本将迅速下降,这就需要政府制定标准甚至立法,帮助将新技术推广出去。

        可以预期的是,伴随着相关标准的明确,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相关产业链的投资机会也将逐渐清晰。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广告

    网站首页 | 要闻 | 公司 | 宏观 | 新股 | 国际 | 银行 | 券商 | 新三板 | 科创板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与报价 - 使用许可协议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20 实投财经 版权所有 | 京ICP备20210074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