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闲置资金方面,上市公司依然热衷于购买理财产品,但其投资风格却更加保守。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28日,今年已有1006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持有理财产品个数合计11460个,认购金额总计约7411亿元。这一数据虽然显示出上市公司对理财产品的持续需求,但也反映出其风险偏好的明显降低。
低风险理财产品成主流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A股共有1269家上市公司购买了理财产品,认购金额合计达到12604.93亿元。这些理财产品类型多样,包括结构性存款、银行理财产品、证券公司理财、投资公司理财、信托等。其中,超过八成的资金都流向了风险较低的结构性存款。
今年以来,截至10月28日,A股中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数量和认购规模均有所下滑,但整体配置结构变化不大。结构性存款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占比高达80.72%,其次是银行理财产品,占比为8.74%。
上海地区一家私募负责人表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规模下降,主要与手工补息相关,同时也反映了上市公司风险偏好的降低。自2023年以来,虽然银行多次下调存款利率,但由于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强,仍存在部分银行为企业提供高收益结构性存款或者补息存款的情况。然而,随着手工补息相关规定的出台,大量企业包括上市公司购买的高息存款、存单均被整改。
信托理财降温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信托理财作为一度以产品丰富、投资回报率高等因素受到上市公司青睐的投资方式,今年以来却出现了降温趋势。
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去年A股共有64家上市公司认购了信托产品,认购金额合计230.83亿元。然而,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认购信托产品的热情明显下降。截至10月28日,仅有35家公司发布认购信托产品相关公告,认购金额合计130.51亿元。
上市公司“踩雷”信托产品的事件频发,或许是导致这一降温趋势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两年来,多家上市公司因投资信托产品而遭受损失,成都路桥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该公司此前发布公告称,其购买的某信托计划发生了延期兑付、逾期情形,且相关披露不完整、不准确。
上海地区一家理财公司投资经理表示,公司类客户对信托理财的喜好有所降温,尤其是央企、国企类客户。他们更加担忧信托产品的违约风险,因此在选择投资标的时更加谨慎。
谨慎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总体来看,上市公司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表现出更加谨慎的态度。除了选择理财产品时更注重风险控制外,部分公司还下调了投资理财规模上限,以“捂紧钱袋子”为原则,增强抗风险能力。
例如,中南建设今年4月底发布公告称,2024年将在9亿元资金范围内进行委托理财投资,投资范围包括银行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和货币型基金等低风险产品。而去年这一投资额度为14亿元。另一家公司长盈通也下调了2024年的投资理财规模上限。
上市公司闲置资金的用途和目的也愈发受到投资者的关注。有投资者向上市公司提问,为何用“闲钱”买理财,却不回购公司股票。对此,上市公司回复称,使用部分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理财管理,是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现金资产收益、有效降低财务成本,并为公司和股东谋求较好的投资回报。
业内专家认为,上市公司适度增加现金储备有助于增强抗风险能力。同时,在监管要求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调整分红机制,加大分红力度。今年A股公司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加大对投资者的回报力度。据半年报数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共有超670家公司推出中期分红计划,涉及分红总额约为5300亿元,分红公司数量及金额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对于上市公司的理财行为,应当辩证看待。一方面,部分上市公司现金流较充裕,通过理财投资能够让闲置资金获得资本增值;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上市公司过度投资且理财能力不足,导致主营业务发展受阻。因此,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上市公司理财行为更加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