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会后终止审查,不排除是因为监管力度加大,而做出的选择。”
2022年已经过去两个月。
《国际金融报》记者初步统计,2022年前两个月,发审委和上市委共否决4家IPO上会企业。另外,有5家企业在过会后“折戟”。
那么,发审委和上市委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这些问题被关注
2022年前两个月,IPO上会被否的企业包括亚洲渔港、恒茂高科、博隆技术、环洋股份。前两家公司为创业板IPO,后两家为主板IPO。
其中,亚洲渔港主要被上市委质疑5个方面,即是否符合创业板定位、收入的真实性、内控是否完善、资金往来、大额取现。比如,亚洲渔港2018至2020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均为负,报告期内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17%、0.83%、0.84%和0.71%,并且亚洲渔港拥有的4项发明专利均为2013年取得,发明专利相关产品收入占比分别为5.00%、2.74%、2.45%和2.16%。
为此,亚洲渔港被上市委要求说明,在“三创四新”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否符合创业板定位。
恒茂高科则主要被上市委质疑3个方面,即是否存在代持、大额取现、毛利率偏高。比如,恒茂高科实控人的一致行动人蒋汉柏取得分红款、份额转让款后,均发生大额取现行为。
发审委方面,博隆技术主要被质疑4个方面,分别是否存在集体资产流失、实控人认定、收入确认是否准确、跌价准备计提。需要指出的是,上市公司博实股份为博隆技术的创始股东,目前直接持有博隆技术19.2%的股份,为博隆技术第一大股东。不过,博隆技术实控人却不是博实股份。
环洋股份被质疑的方面则分别为关联交易、采购价偏低、毛利率偏高、产能是否过剩。比如,环洋股份核心生产原材料为甘油,主要依赖进口。而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环洋股份甘油平均釆购单价大幅低于市场价格。
综上来看,毛利率明显高于同行业以及大额取现等方面,是监管层关注的重点,有两家公司均被问及。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曾统计过2021年IPO上会被否情况,其中“毛利率明显高于同行业”为2021年发审委关注的第二大重点。而大额取现虽未进入2021年的关注重点,但以目前情况来看,这一方面已被监管层较为关注。
5家过会后“折戟”
IPO过会并不代表企业一定能上市。记者初步统计,2022年前两个月,有5家企业在过会后“折戟”,其中创业板和科创板分别为2家和3家。
创业板方面,倍特药业和力同科技为IPO过会后,在注册环节终止注册。
其中,倍特药业于2020年12月17日便IPO过会,但2021年12月在注册阶段被二次问询后,该公司2022年1月选择了终止注册。
倍特药业在注册阶段第二次问询的问题包括,销售费用、历史沿革、实控人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行为。比如,刑事判决文书显示,在无真实货物交易的情况下,周勇等人成立的资阳盐宸希公司等五家公司以票面金额1.2%的手续费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品名玉米,同时以票面金额3%的手续费向包括倍特药业在内的多家医药公司开具业务推广费发票,其中涉及倍特药业金额为1092万元。
力同科技则是2021年3月IPO过会,但2022年1月终止注册。需要指出的是,2022年1月,证监会对力同科技出具警示函,原因是证监会经查发现,力同科技在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过程中,存在未合并披露主要客户关联方,涉诉专利涉及产品金额前后披露不一致且差异大的事项。
科创板方面,过会后终止注册的企业为紫光照明、金智教育、长威科技等3家企业。
其中,紫光照明2021年2月IPO过会,2021年9月被问询,2022年1月终止注册。在注册阶段,紫光照明主要被监管层问询3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收入、中介机构核查、研发费用。比如,紫光照明的保荐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被监管层要求说明,报告期内替代测试与函证合计核查收入占比为53.11%、55.22%、56.28%的情况下,相关收入核查程序是否充分,是否足以支持核查结论。
某法律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会后终止审查,不排除是因为监管力度加大,而做出的选择。
“IPO是A股市场重要的一环,将不太合适的企业‘拒之门外’,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知名律师严义明对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