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IPO市场的收紧引发了一级市场的一系列显著变化。尤其在上半年,新三板市场的挂牌申报潮格外引人注目。据券商中国记者的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股转系统共受理了265家企业的新三板挂牌申请,相较于去年同期,这一数字增长了超过40%,显示出新三板市场的蓬勃活力和企业的强烈兴趣。
多名投行人士指出,部分企业选择通过新三板挂牌作为未来登陆北交所的跳板,预计北交所市场将进一步扩容,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企业对资本市场路径的重新规划,也预示着北交所将成为企业上市的重要选择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半年股转系统受理的企业中,有114家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归母净利润超过了6000万元,这一数据凸显了新三板市场不仅在数量上实现了快速扩张,在质量上也实现了显著提升。这些企业的优异财务表现,为新三板市场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三板挂牌申报潮的汹涌态势,从股转系统的数据中可见一斑。今年6月,多达191家企业的新三板挂牌申报获得受理,相较于去年同期的86家,实现了翻倍式增长。这一显著增长,进一步证明了新三板市场对企业吸引力的增强。
投行人士普遍认为,新三板申报潮中的相当一部分企业,其目标是后续到北交所上市。北交所上市门槛之一要求企业需在全国股转系统连续挂牌满12个月,并成为创新层挂牌公司。这意味着,新三板成为了企业登陆北交所的必经之路。
特别是去年“深改19条”发布后,北交所的上市路径得到了进一步畅通。监管层明确了发行条件中“已挂牌满12个月”的计算口径,并允许满足条件的摘牌公司二次挂牌后直接申报北交所上市。这一政策变化降低了市场成本,加大了对优质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了更多企业申请新三板挂牌并推动北交所上市进程。
在监管环境的积极变化下,今年以来,更多企业选择申请新三板挂牌,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北交所上市进程。其中不乏一些原本计划在沪深交易所IPO的企业,如菊乐股份、有屋智能等,它们纷纷转道新三板,寻求新的资本市场机遇。
从经营业绩来看,股转系统上半年新受理的公司整体经营业绩规模远超新三板全市场平均水平。据统计,这些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营业收入中位数为4.23亿元,归母净利润中位数为5439.76万元。相比之下,新三板全市场已挂牌企业2023年营业收入中位数仅为1.07亿元。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有多达38家新受理的企业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归母净利润突破亿元大关。例如,广东的两家在审企业广州医药和杰理科技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均超过6亿元。此外,还有76家企业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在6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这意味着,有超过四成的新受理企业归母净利润在6000万元以上,这一数据充分展示了新三板市场的高成长性和盈利能力。
在行业分布方面,来自“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企业数量最多,共有37家。同时,“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也表现突出,受理企业家数均在20家以上。此外,大消费类行业如食品制造业、批发业等也有不少企业选择在新三板挂牌。
面对IPO市场的收缩态势,不少券商投行人士将“新三板业务”和“北交所业务”视为当前发力的重点。长期深耕新三板及北交所市场的中小券商,有望在这一轮市场变革中实现“弯道超车”。
据统计,上半年新三板新受理的企业中,共有8家券商的受理项目数量超过两位数,而去年同期仅有3家券商达到这一水平。这意味着,大多数券商今年的新三板业务规模可能出现大幅增长。其中,国泰君安以19家新受理的新三板挂牌项目数量位居榜首,开源证券、东吴证券、申万宏源承销保荐、中信建投等国内知名券商也紧随其后,新三板业务规模显著扩大。
然而,从收入角度来看,相比IPO业务,新三板挂牌未必能给券商投行带来明显的收入增量。华南一家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当前主办券商收取的费用大多不超过两百万元。尽管如此,华中地区的一名券商投行人士仍表示,他们主要通过新三板业务为企业提供早期陪伴服务,并挖掘未来是否会有IPO、并购重组、发债等业务机会。
湘财证券总裁周乐峰近日撰文指出,中小投行应聚焦并做大做强新三板及北交所业务,大力开展新三板挂牌业务和新三板转督导业务。这不仅可以为北交所首发(IPO)及并购重组业务提供项目储备,还可以以北交所IPO及并购重组业务为突破口,逐步形成各层次资本市场递进服务能力,为中小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这一战略定位,无疑为中小券商在新三板及北交所市场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提供了有力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