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揭示了我国支付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其中,ATM机具数量的持续减少与电子支付、移动支付的强劲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标志着支付体系正加速向数字化转型。
ATM机数量持续缩减,移动支付成为主流
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全国ATM机具总数为83.71万台,较上季度末减少8358台,全国每万人拥有ATM机具5.94台,环比下降0.84%。这一数据延续了近年来的下滑趋势,ATM机数量从2019年末的109.77万台降至当前的83万台左右,降幅显著。
分析人士指出,ATM机数量的减少主要归因于移动支付的广泛渗透以及数字人民币的渐进式普及。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居民对现金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非现金支付业务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国银行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1208.93亿笔,金额高达1347.8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和5.51%。这一趋势反映出移动支付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流支付方式。
支付体系数字化转型加速
与此同时,支付体系的数字化转型也在加速推进。一季度,支付系统(包括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系统、商业银行行内业务系统等)共处理支付业务2900.75亿笔,金额3121.2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24%和12.38%。电子支付业务同样呈现爆发式增长,银行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700.54亿笔,金额851.4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6%和2.36%。其中,移动支付业务更是表现亮眼,达到443.32亿笔,金额152.0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38%和5.17%。
非银行支付机构在支付体系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季度,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达到3114.19亿笔,金额85.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86%和1.50%。这些数据充分说明,电子支付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支付方式。
ATM机升级改造,应对多元化需求
尽管ATM机数量在减少,但其在某些场景下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些偏远地区和特殊群体而言,ATM机的存在仍然是必要的。因此,在推动电子支付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确保支付体系的包容性和普惠性。
面对多元化的消费需求,ATM机的升级改造成为必然趋势。未来,ATM机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取现、存钱、转账等业务,而是将整合更多智能化技术,提供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例如,ATM机可以整合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智能理财咨询、贷款申请、金融产品推荐等服务;也可以被打造成综合自助服务终端,提供水电煤缴费、交通罚款缴纳、保险购买等便民服务;同时,改善用户界面和交互设计,使操作更加简单直观,特别是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语音引导等辅助功能。
综上所述,2024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数据清晰地展示了我国支付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ATM机虽然面临挑战,但通过升级改造和多元化服务创新,仍有望在新的支付生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和金融科技的发展,我国支付体系有望实现更加安全、高效、普惠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