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中小银行改革化险进程按下“加速键”。近期,顺德农商银行、江门农商银行、江苏银行等多家机构密集披露吸收合并村镇银行并改建分支机构的计划,标志着银行业结构调整进入深水区。
并购潮起:村镇银行加速“瘦身”
顺德农商银行将于5月20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吸收合并深圳龙华新华村镇银行的相关议案。此前,该行已率先完成对佛山高明顺银村镇银行的整合,将其改建为直属分支机构。无独有偶,江门农商银行5月13日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吸收合并龙川融和村镇银行、饶平融和村镇银行的方案;江苏银行则于5月7日获监管批复,正式收购江苏丹阳苏银村镇银行并设立4家支行,全面承接其资产负债。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开信息统计,截至5月18日,年内已有26家中小银行收购或解散旗下村镇银行的申请获监管部门批复同意。这一数字折射出银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村镇银行作为服务县域经济的“毛细血管”,正通过主发起行吸收合并的方式逐步退出独立法人序列。
双因驱动:改革化险迫在眉睫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指出,村镇银行加速退场是内外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部环境看,金融科技冲击与信贷需求收缩形成双重挤压:数字化服务普及削弱了物理网点优势,县域信贷市场增速放缓导致生存空间收窄;内部治理层面,部分村镇银行存在股权结构混乱、风控体系薄弱、数字化转型滞后等痼疾,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监管导向成为改革的重要推手。今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明确将“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列为年度监管重点。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分析称,当前中小银行改革呈现两大路径:主发起行通过吸收合并村镇银行实现风险隔离与资源整合,农信社系统则通过组建省级法人机构完成规模化重塑,两条路径均指向“减量提质”的改革目标。
破局之道:四维发力谋转型
杨海平强调,农村中小银行改革需坚持“分类施治”。针对村镇银行,主发起行吸收合并仍是主流模式;农信社系统则需通过省农商联合银行或省级农商银行组建实现战略整合。在此过程中,改革成效取决于四大核心举措:
其一,彻底化解存量风险,建立穿透式问责机制,严防风险向承接主体传导;
其二,科学制定发展战略,选拔兼具专业能力与区域洞察的管理团队;
其三,深化机制改革,构建以战略管理与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治理体系;
其四,探索差异化数字化转型路径,通过区域性金融科技联盟实现技术共享与能力共建。
薛洪言提醒,改革需警惕“重整合、轻治理”的倾向。短期看,吸收合并可快速化解局部风险、优化资源配置;但长期需避免过度依赖重组而忽视治理改革,防止县域金融服务覆盖弱化。他建议,中小银行应“内外兼修”:对外借力政策拓宽资本补充与不良处置渠道,对内立足区域产业特色深化产融协同,并通过组织架构变革提升服务效能。
未来展望:重构县域金融新生态
随着改革深入,中国银行业格局正悄然生变。主发起行通过整合村镇银行,可实现服务网络下沉与风险管控能力提升的双重目标;省级农商联合银行的组建,则有助于打破地域限制,形成规模化经营优势。数据显示,改革后的农商银行系统资本充足率平均提升0.8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下降1.2个百分点,经营稳健性显著增强。
业内人士认为,此轮改革不仅是中小银行的“自救行动”,更是重构县域金融生态的关键举措。通过“减量提质”,银行业将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服务体系,为乡村振兴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