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要闻
  • 公司
  • 宏观
  • 新股
  • 国际
  • 银行
  • 券商
  • 新三板
  • 科创板
  • 货币政策 “以我为主”显自信 精准调控渐入臻境

    发布时间: 2021-12-27 20:07首页:主页 > 宏观 > 阅读()来源:上海证券报

    稳字当头,以我为主。

        2021年,全球金融市场波动频现,世界经济复苏形势波诡云谲。我国货币政策收放之间,底气足、空间大,尽显战略考量。一个负责任、定力稳的大国央行形象巍然矗立。

        两次人民币存款“降准”,两次外汇存款“升准”;有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常态化使用,更有碳减排支持工具等创新工具“入箱”……

        2021年,我国货币政策精准调控渐入臻境:紧扣“六稳”“六保”,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在实现宏观杠杆率持续下行之余,将精准支持实体演绎至恰到好处。

        货币政策调控是门科学,亦是门艺术。2021年,中国央行在精准调控之时,将“力”与“美”的琴键,弹出一手和谐的奏鸣曲。期待2022年,中国央行有更出色的演奏。

        “以我为主”凸显从容

        2021年,全球经济在复苏路上跌跌撞撞前行,发达国家货币宽松潮水渐退,而我国货币政策“以我为主”,保持定力。

        美国国债收益率自年初起大幅上行,曾引发市场普遍关注:国际资本流入会否转向?对中国经济影响几何?对此,央行掷地有声:“美债收益率上行和未来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影响有限且可控。”

        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回应称:“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保持货币政策的主动性,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同时密切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加强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以我为主开展国际宏观政策协调。”

        同一时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经济体通胀指标呈上行态势,“输入性通胀”一度成为市场热词。面对市场担忧,央行及时发声:“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我国在去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没有搞大水漫灌,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保持了总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不搞大水漫灌,在特殊时期实施的货币政策,已适时回归常态。对此,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已有定调——“总体来看,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今年上半年,货币政策力度已基本回到疫情前的常态,在全球宏观政策中保持领先态势”。

        回顾这一年,“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增强了我国金融体系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也为政策灵活施放提供了稳固基础。而在全球央行中率先适时回归常态化货币政策,也使得我国经济体系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更加从容、愈发自主。

        近半年内,两次全面降准接连落地,分别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1.2万亿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活水”更为充裕;同时,外汇存款“升准”两度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保持基本稳定,汇率机制展现了“稳定器”的功能,助力货币政策“以我为主”。

        华鑫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丁晓峰表示,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把握好稳健货币政策的力度和节奏,政策发力空间仍然较大。“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保持定力,流动性合理充裕、不松不紧,促使企业融资成本稳步下降,效果显著。这为2022年经济结构转型,扶持中小企业成长提供了更多空间。”

        近日出炉的2021年最后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久违地以“降息”定格。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此次LPR降低可直接带动新发生贷款利率降低,明年需重新定价的存量贷款利率也将同步下行,可为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提供有利环境,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精准回应市场关切

        展现温度

        持续进行预期引导,精准回应市场关切,被中国央行运用得娴熟自如。

        今年以来资金市场情绪几番纠结,譬如11月,万亿元逆回购在当月首周密集到期,亦有万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在月内到期,同时,11月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量多达约9000亿元,创下今年最高。

        密集到期的资金“洪峰”之下,市场不乏焦虑情绪:能平稳渡过吗?央行打破常规,从11月初开始,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层层加码:从100亿元到500亿元,再从500亿元至1000亿元……熨平资金波动,让市场主体吃下“定心丸”,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深意”显露无遗。

        为避免市场主体对于货币政策取向产生误读,央行更是反复强调,市场在观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时,应重点关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MLF利率等政策利率及市场基准利率在一段时间内的运行情况,不应过度关注央行操作数量。

        再譬如,外汇市场中,做多人民币情绪几度高涨,单边押注行为显露苗头,“羊群效应”蠢蠢欲动。今年5月、11月,市场情绪成为推升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力量。面对市场非理性预期,监管多次发声,强调“风险中性”理念,更是首提“合理均衡是目标,偏离程度与纠偏力量成正比”,促使人民币回归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还有备受关注的房企融资市场。此前,受个别房地产企业风险事件连锁反应影响,市场情绪一度悲观。为此,一段时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频频定调“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强调“房地产市场合理的资金需求正在得到满足”。近两个月,央行更是将月度个人住房贷款统计数据单独发布,为市场注入信心。

        丁晓峰认为,今年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预调微调”基调明显,以小额投放为主,通过熨平短期流动性减少对长期流动性的冲击,有效稳定长期融资利率,引导企业长期融资成本下行。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夏丹预计,2022年房地产市场以稳为主,促进需求正常释放。预计个人按揭贷款新增额度同比有所提升,审批放款速度加快,按揭利率也可能结构性回调,以重点满足首套房、改善型需求为主,促进购房刚需正常释放。

        结构性工具“挑大梁”

        精准滴灌提高“直达性”

        作为货币政策今年的重头戏,结构性工具频频登台亮相,以其“精准滴灌”的特点,提高政策的“直达性”。

        2021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接续出炉,对于绿色发展、小微企业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升级: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采取市场化方式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将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纳入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计划管理。

        “这种结构性小微信贷工具的创新点多,有助于提升政策传导,能够起到精准支持小微企业的作用,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中小银行的负债压力。”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结构性特征将进一步强化,碳减排支持工具、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经济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明年上半年,货币政策边际宽松带来的增量资金,会优先向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投放;其次,明年结构性货币政策还将担当重要角色,其中,支小再贷款规模可能继续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将开始发力,不排除推出定向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工具的可能性。

        丁晓峰认为,总体看,2022年,货币政策首先仍然坚持预调微调,其次有望采用定向降准,TMLF、LPR降息,结合再贴现再贷款及信用缓释工具创设,最终起到结构性支持,促进各种类型企业融资环境得到改善,从而真正起到稳增长保就业的作用。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广告

    网站首页 | 要闻 | 公司 | 宏观 | 新股 | 国际 | 银行 | 券商 | 新三板 | 科创板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与报价 - 使用许可协议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20 实投财经 版权所有 | 京ICP备20210074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