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各地都在发放消费券。一张小小的消费券,发挥“杠杆”作用,成为提振信心、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法宝”。
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券是一种很好的短期刺激手段,相当于是政府向民众转移购买力,在特定期限内用于特定领域的消费,从而通过“杠杆效应”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刺激相关领域消费的复苏,进而带动企业生产经营好转,缓解经济运行压力。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发放的消费券对短期消费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如湖北省商务厅近日公布首轮首批“惠购湖北”消费券“成绩单”:消费券核销率为54.23%,直接拉动销售额13.1亿元,杠杆率为1:4.03;义乌市商务局统计,6月份四期家电消费券累计核销1121.6万元,累计核销率93.5%,带动直接消费1.19亿元,杠杆率为1:10.6。
在促消费相关政策的作用下,市场需求逐步改善。据统计局数据,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6.7%,降幅比4月份收窄4.4个百分点。
记者不完全梳理发现,北京、湖北、杭州等多个省市日前开启了新一轮消费券发放,数额从百万元到亿元不等,既覆盖了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领域,也有餐饮、文旅、体育等日常消费领域。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发挥好消费券的作用,拉动消费增长,引导居民合理消费,是稳经济稳消费稳增长的关键。首先,发放鼓励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券,在保障和改善居民生活的基础上带动了消费增量;其次,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发放以鼓励旅游消费为重点的消费券,有效带动餐饮、住宿、影院、交通、纪念品等行业,恢复和提振消费信心;最后,发放对低收入家庭的补助性消费券,保障了低收入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
“但消费券并不是万能的。”张依群同时提醒,消费券的“杠杆”作用应主要基于基础性消费,不可以盲目扩大发放范围,避免出现本末倒置现象。
在付一夫看来,当前消费市场最大的堵点在于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想要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需要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收入预期、稳定就业等角度入手。
“长期来看,促消费的根本在于提振经济、改善预期、改进市场环境和营收状态。”张依群建议,一是要稳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居民收入来源渠道,降低教育、医疗、就业等生活成本压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二是要改进商品有效供给,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来激发消费潜能,如推动住房、汽车消费转型放大消费空间;三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市场要素自由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