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实生物临港智能工厂生产线 本报记者 乔翔 摄
依次驶过张江园区、浦东机场,沿着两港大道快速西行,一排排极富秩序感的标准化建筑很快便出现在视线范围中。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灰白色调,在这里,净白外立面的设计语言更显统一,彩色玻璃面的点缀在热烈的阳光中,流光溢彩,如梦似幻。
这片“隐匿于市”的上海东南端区域,便是临港新片区;而这些酷似细胞排列的“有机”个体所孕育出的产业园,有一个悦耳的名字——生命蓝湾——一颗面朝浩瀚东海冉冉升起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新星”。
谓其“新星”,生命蓝湾是上海26个特色产业园区中最年轻的一个。一如字面含义,生命蓝湾的核心使命在于,聚焦生物医药产业新格局,未来有望与张江南北呼应,推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扬帆。虽然还在起步阶段,但生命蓝湾从设立之初就将目光锁定产业最顶端,瞄准精准诊断、精准药物、精准手术及相关健康外延服务4个一级产业领域。
从“荒地”到“高地”
展厅中一串串形如分子式排列的核心产品代码以及专利荣誉,在位于生命蓝湾的君实生物临港智能工厂蓝、白两大主色调以及简约大气的设计语言烘托下,未来感十足。
“我们在国内拥有两个单克隆抗体生产基地,一个在苏州吴江,另一个就在上海临港。”君实生物上海临港生产基地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张江药谷一间300平方米实验室走出来的君实生物,是最早入驻生命蓝湾的生物医药企业之一。
据介绍,随着公司一步步成长,为支撑未来发展,经过一系列考察,2014年君实生物的第一个生产基地在苏州吴江动工。在吴江基地2016年建成后,随着多款药物研发获批,其当时的产能已无法满足未来生产需求。2016年底,考虑到产品线日益丰富且推进迅速,君实生物需要更大规模的产能支持,临港生产基地顺势成立。
“早年在张江药谷诞生了一批生物制药研发型公司,当这些公司研发项目即将产业化的时候,大多会选择撤离上海,选择长三角环沪城市进行落地,而外迁最主要的因素无非是上海的成本较难负担。”有专家向记者表示。
“上海是中国创新药的研发高地,而临港拥有上海不可多得的生产用地,加之招商人员的尽心介绍和解答,我们很心动。”上述君实生物负责人表示,“刚到临港的时候,很多地方还是荒地,工作人员为我们介绍了园区的美好蓝图,哪里是优质厂房,哪里是生活配套。如今,这些曾经描述的美好蓝图迅速成为现实,给出的承诺也言出必行。”
“对药企而言,过去研发、营销两端占据绝大部分附加值的现象已在政策导向下发生变化,特别是对高端制造的倾斜已逐步将价值链‘微笑曲线’拉平。”有行业人士认为,上海市政府打造生物医药“上海制造”品牌的决心和信心,使得很多生物医药企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上海,锁定政策、服务精准匹配到产业链中的生命蓝湾,在这里开启新阶段。
短短几年时间,君实生物便完成了从项目土建到重要设备的安装与验证工作,获得临港新片区第一张药品生产许可证。目前,公司临港生产基地正承担着多款商业化和临床阶段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任务。
按照规划,到2025年,生命蓝湾将集聚100家左右行业高端企业。
高准入门槛之下,“年轻”的生命蓝湾已聚集了一批生物医药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2021年,药明康德旗下药明生基新建的工艺研发和商业化生产中心正式投入运营;2022年,美敦力的科技产业基地正式落户;2023年,迈科康生物创新疫苗转产平台项目在生命蓝湾正式启用;2024年,恒赛生物树突细胞疫苗药物产研项目在生命蓝湾正式开工。
对于未来,受访企业坚信,在这片浩瀚的医药海洋,航道越准—来自政府层面的精准规划;动力越足—园区企业在产业层面不断突破的信心;风浪越小—园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和谐共生,这艘从生命蓝湾远行的医药巨轮,就会越早抵达向往的目的地。
想企业之所想
曾在海外生物医药行业浸润多年的陈建新如今已是园区“老人”。多年前,他曾在朋友建议下来到临港,其担任首席执行官的臻格生物也在2017年将地址注册在生命蓝湾。
然而,彼时临港新片区还未成立,以生命蓝湾为核心承载的生物医药产业还是一片空白。吸引君实生物、臻格生物们的,究竟是什么?
对于这一问题,企业的回答首先是对产业园标准化厂房给出了高度评价:改建难度小、成本低、产业针对性强。
记者了解到,为了打造“拎包入住”的合理空间,园区厂房满足发酵罐、洁净室等各类生命科技产业设备的布置要求。不仅如此,园区还在人行、货运出入口,生产废水专用管网、配电设计等多个维度全力打造适应全新产业的空间载体,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二次改造工程量,加快企业入驻速度。
想企业之所想,生命蓝湾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梦寐以求的优质软硬件环境。2017年,君实生物临港生产基地奠基,不仅获得了上海市临港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立项支持,还受到市政府财政方面的大力支持。
驶上发展快车道的心玮医疗同样感触很深。“记得2019年刚迁来的时候,园区对公司的支持十分到位,初期厂房是免租的,而且在厂房装修、购买设备方面,园区都给了非常大的扶持。不仅如此,园区后续还为公司提供了持续的政策咨询和指导。”心玮医疗首席财务官张涵告诉记者。
有了优质的服务理念,一大批企业选择在生命蓝湾“滋养壮大”。但最终能否把企业留得住、留得久,仍需要园区在各个维度具备细致入微的考量。
基于生物医药产业投入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的特点,资本活水的持续灌溉至关重要。专家认为,积极发挥基金的产业促进及支撑作用,一方面将助力创新力量与优质资本的深层次整合以及更多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在临港孵化落地;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临港生物医药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的方向蓬勃发展。
选择临港、相信生命蓝湾未来前景的队伍正愈发壮大。不论背后原因如何多样,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这里的集聚效应正在显现,裂变之势正在形成。
上下游集聚增效
“近两年陆续又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落户生命蓝湾,这些企业当中有同行业中的优秀企业,也有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产业园内某医药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生命蓝湾富有活力的产业发展生态圈已初具雏形,产业氛围也越来越浓厚。
去年4月18日,迈科康生物在生命蓝湾的创新疫苗转产平台项目正式启用,开启了研发成果向商业转化的新征途。在迈科康生物董事长陈德祥看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聚集生命蓝湾的这一过程,天然搭建起了生物医药行业“强大的朋友圈”。
受访的多家企业认为,生命蓝湾的产业链不仅广而且全,落户企业涵盖了各个细分领域,可以满足生物医药企业全生命周期所需的相关配套,形成良性的上下游协作联动模式,有助于成果转化和落地,让企业可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从来不是一家单打独斗的企业,园区内几家医疗器械公司之间时常会有来往。”谈及产业链同级企业集聚时不可避免的竞争关系,张涵认为,对于绝大多数国内医疗器械企业而言,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对于增量市场的开拓诉求远超存量市场,因此要不断打磨内功参与全球竞争,无意义的低端竞争只会压缩发展空间降低自身价值。
产业园区朋友圈式的合作共赢潜力无穷。行业人士分析表示,以CDMO业务为例,平台企业既可以帮助研发生产一肩挑的初创企业降低重资产投入,又可以提供注册、临床等关键环节服务。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能够最大程度减少空间约束、降低沟通成本时,这种良性互动会推动整个产业链的运转效率持续优化。
准备驱车回程时,几乎伴随采访全程的建筑工地轰鸣声依旧响亮,仿佛在告诉生命蓝湾的每一位参与者,这片未来之地,将有更多中国“智造”的创新药、新器械,从这里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