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要闻
  • 公司
  • 宏观
  • 新股
  • 国际
  • 银行
  • 券商
  • 新三板
  • 科创板
  • 科技赋能产业链,多方协作破数据困局

    发布时间: 2025-03-31 14:22首页:主页 > 公司 > 阅读()来源:实投财经

    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持续革新,智慧城市建设将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动态调整公共充电桩布局、精准预测商圈人流并提前调配共享单车、暴雨预警触发时市政排水系统与交通调度自动联动并优先优化救护车路线……这些场景将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片段,而是智慧城市“会思考的大脑”和“能协同的神经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动体现。

    专家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城市智能体的崛起,正引领着相关产业链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众多企业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蓝海”赛道的潜力,纷纷加大投入,竞相布局。然而,在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背后,数据孤岛、数据失真以及数字鸿沟等问题依然严峻,亟待多方携手,共同破解。

    智慧城市建设:技术驱动,升级浪潮涌动

    随着AI大模型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智能体建设正迎来新一轮的升级浪潮。多家企业深度参与,积极投身于城市智能体的构建与优化之中,力求在智慧城市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联想集团便是其中的佼佼者。3月15日,联想与福建武夷山市正式签署“城市超级智能体”合作协议,标志着联想首个城市超级智能体项目在武夷山全面落地。该项目将依托联想全栈AI能力,深度整合武夷山的文旅、茶产业等特色资源,构建覆盖城市管理、民生服务、产业升级等多个层面的智能化中枢,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紧接着,3月19日,联想又与湖北宜昌签署了“城市超级智能体”合作协议,采用“1×N智能体方案”,助力宜昌整合工业等资源,打造智能化中枢,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

    作为上一代智慧城市核心“城市大脑”的升级版,联想城市超级智能体基于大模型和智能体技术,构建了一个新型的城市运营管理和产业赋能平台。它不仅具备意图理解、复杂任务规划和自主执行能力,还能为城市千行百业和用户提供定制化的“人工智能+”引擎,成为城市全场景AI应用的重要入口。

    在此之前,华为也与郑州市签署了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支持郑州打造城市智能体,实施“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华为正基于城市智能体架构,打造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目前已在深圳、南京、长沙、武汉、成都、长春等200多个城市落地实践,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影响力。

    此外,阿里巴巴、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行业龙头企业也在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行业场景,不断升级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共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发展。

    产业链机遇:市场广阔,企业竞相布局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相关产业链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据IDC预测,到2028年,中国智慧城市ICT市场投资规模将达到12325.4亿元人民币,2023年至2028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1%。这一庞大的市场规模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它们纷纷加大投入,抢占新赛道。

    “不断升级的智慧城市方案,将智慧城市的理念细化到了交通、应急、环保、医疗、政务等具体领域以及城市千行百业的实际场景中。”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表示,“这一赛道蕴含巨大商机,一些有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正是嗅到了背后的市场需求,纷纷抢占新赛道。”

    为了共同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华为联合多家合作伙伴发起了“城市AI+新质生产力创新产业联盟”,聚焦算力、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等新型基础设施,旨在构筑城市智能底座,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行业场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应用。

    中科星图、罗普特、和晶科技、君逸数码等企业也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凭借各自的技术优势,为智慧城市提供了时空大数据云平台、智慧城市多元共建系统、智能信息化解决方案及服务、AI数字城市研究院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和服务,共同推动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发展。

    破局之路:多方协作,共筑未来之城

    然而,在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背后,数据孤岛、数据失真以及数字鸿沟等问题依然严峻。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智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也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体验。

    “数据是智慧城市运行的基础。”曾刚强调,“目前数据浪费、数据失真以及数据孤岛等问题仍然是制约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城市居民等多方合作,在政策部署、技术突破、机制改革等方面不断突破,形成合力。”

    为了破解这些问题,各方需要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推动数据共享和开放;企业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科研机构应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为智慧城市提供技术支撑;社会组织应加强行业自律和标准制定,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规范化发展;城市居民也应积极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共同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只有多方携手合作,共同破解数据难题,才能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发展,共筑未来之城。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广告

    网站首页 | 要闻 | 公司 | 宏观 | 新股 | 国际 | 银行 | 券商 | 新三板 | 科创板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与报价 - 使用许可协议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20 实投财经 版权所有 | 京ICP备20210074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