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至今,中国A股市场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众多拟上市公司主动撤回了IPO申请。据金融数据服务商万得资讯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9日,已有高达144家公司撤回了IPO申请,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激增了约70%。
在这些撤回申请的企业中,不乏已通过交易所审核的企业。例如,安徽晶奇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已通过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审核后,仍主动撤回了注册申请。此外,还有浙江控阀和博菱电器等公司,在通过审核后一年多未提交注册,最终也选择了撤回IPO申请。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指出,这些企业撤回申请的主要原因是在IPO自查过程中发现了合规、板块定位、信息披露及会计处理等方面的问题。企业的这种自查自纠行为,与中国资本市场当前的“严监管”环境密切相关。
自吴清出任中国证监会主席以来,“强本强基、严监严管”已成为资本市场的监管主调。吴清多次强调,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并建立了从上市公司“入口”到“出口”的严格制度安排。
证监会近期发布的《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发行类第10号》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监管趋势,要求发行人完善信息披露,特别是关于上市后分红政策和未盈利企业的相关信息。
赵锡军认为,这种“两强两严”的监管基调,不仅有助于遏制“带病闯关”和投机上市行为,还倒逼拟上市企业认真进行自查自纠,从而提高了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马可波罗的IPO申请被暂缓审议,这被视为“严监管”基调的一个具体体现。深交所表示,由于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出现下滑,需要进一步确认影响业绩的不确定因素是否消除。
针对IPO监管趋严的现象,多位经济学家表示赞同。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认为,这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并稳定二级市场情绪。长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毅则预见,随着政策的落地,A股IPO市场将形成新生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