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赴港上市的热潮持续升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发稿时,已有近20家A股上市公司筹划或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这一趋势彰显了内地企业对于国际化发展的迫切需求。
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布局
在众多赴港上市的企业中,美的集团、顺丰控股、江苏龙蟠科技等已成功登陆港股市场,而迈威生物科技、海天味业、恒瑞医药、均胜电子等十余家公司也正紧锣密鼓地筹划赴港上市。此外,山东南山铝业、歌尔股份、科大讯飞等公司则计划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以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和国际化视野。
以美的集团为例,这家国内家电龙头公司于9月17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共计发行5.66亿股H股股份,募集资金总额高达310.14亿港元。顺丰控股也紧随其后,于11月27日在港股市场成功亮相,全球共发售1.7亿股H股股份,募集资金总额达到58.31亿港元。
同时,不少A股上市公司正在加快赴港上市的步伐。如国内速冻食品龙头企业安井食品,已筹划赴港上市近一年时间,并于11月29日通过了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审议。光伏电池龙头海南钧达新能源科技也于10月14日再次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显示出对港股市场的强烈兴趣。
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表示,“‘A+H’上市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两个市场的优势,实现资本运作的多元化,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多家公司在公告中明确指出,赴港上市是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旨在通过港股平台更好地拓展国际市场。顺丰控股董事长王卫在H股上市仪式上强调:“在港交所上市对顺丰意义重大,将助力集团更好地发展国际市场。”而恒瑞医药、均胜电子、海天味业等公司也纷纷表示,赴港上市将助力其国际化业务的发展。
政策助力“A+H”模式升温
“A+H”模式火热的背后,离不开政策利好的推动。今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其中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10月,香港证监会和联交所又联合声明将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以进一步提升香港市场的吸引力。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成功案例的示范效应下,“A+H”模式呈现积极发展态势。数据显示,截至12月17日,在内地与香港两地同时上市的企业数量已达151家。
余丰慧认为,未来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或主要集中在科技、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成长潜力的行业。这些企业通常具有海外业务、国际化程度较高,并寻求多元化融资途径,因此具有较强的赴港上市潜力。
应对挑战,把握机遇
然而,“A+H”模式虽然为内地企业提供了更多机会,但也面临着市场差异、监管差异、融资成本、汇率风险等方面的挑战。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建议,企业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上市计划,谨慎处理合规问题,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并加强对国际市场的研究和理解。
对于未来投资机会的演变,盘和林表示,港股市场估值低、股息回报率高,且融资能力强,适合价值投资者。随着香港和内地双向投资渠道的更加通畅,预计将有更多企业赴港上市。对于投资者而言,“A+H”上市意味着可以在不同市场更灵活地配置资产,有助于分散风险,但也需要综合考虑公司的财务状况、行业前景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
余丰慧则认为,随着更多高质量公司的加入,港股市场的整体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强。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市场的流动性和估值水平,还将推动形成一个更加健康、活跃的投资生态。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中国企业,并分享其成长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