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商业银行融资“补血”动作频频。业内专家认为,随着资本补充渠道逐步多元化,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得到缓解。不过,为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提升信贷投放能力,商业银行对资本补充的需求依然较大。
积极融资“补血”
当前,多家银行正通过各种渠道积极融资“补血”。
中小银行IPO又有新进展。9月,湖北银保监局批复同意湖北银行依法依规向证监会申请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并上市,公开发行的股票数量为不超过25.37亿股。10月底,湖北银行A股上市申请材料被证监会接收。
除IPO外,部分银行定增和配股也有新动作。银保监会网站11月8日披露,同意中信银行按照每10股配售不超过3股的比例向全体A股和H股股东配售股份的方案;邮储银行10月26日公告,拟定增募资不超450亿元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作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渠道,二级资本债备受青睐。交通银行11月8日发布的2022年第二期二级资本债券募集说明书显示,拟发行400亿元二级资本债;建设银行同日公告称,400亿元二级资本债已发行完毕。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8日,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共发行二级资本债7922.75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发行永续债2692亿元,较去年发行规模回落明显。兴业研究分析师郭益忻认为,鉴于同期限的永续债发行成本较高,选择发行成本更低的二级资本债成为主流。
此外,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也有新动态。东莞农商行11月4日公告,为落实广东省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总体部署,东莞农商行拟与粤财控股共同参与使用广东省政府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补充普宁农商银行资本的工作,并将与粤财控股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及相关约定具体安排的协议,向粤财控股收购目标受益权及目标股份。
资本充足率有所提升
得益于多种融资渠道“补血”,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情况良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压力进一步得到缓解。
银保监会日前披露的数据显示,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5.09%,同比上升0.29个百分点。从上市银行三季报看,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指标环比也有所改善。
光大证券首席金融业分析师王一峰称,三季度末,上市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17%、12.93%、16.09%,较上季度末分别提升23个基点、22个基点和33个基点。“分红季节性因素消退叠加风险资产扩张速度保持稳定,上市银行各级资本充足率有所提升。”王一峰说。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资本充足率指标有所改善,部分银行“补血”压力仍然存在。中泰证券研究所所长戴志锋认为,大行基本没有核心一级资本压力。部分股份行和城商行距离监管要求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足1%,一定程度上对规模扩张形成约束,存在资本补充压力。
“上市银行资本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即总资本充足率尚存较大缓冲空间,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压力较大。”西部证券分析师雒雅梅表示,据三季报数据测算,部分上市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缓冲空间不足1%,或仍存补充诉求。
拓宽资本补充渠道
为助力稳增长,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扩大信贷投放,银行补充资本的需求依然较强。
“宽信用环境下,银行金融机构继续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也将加大,为增强银行经营抗风险能力,部分银行补充资本需求较强。”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
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拓宽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是关键。周茂华建议,中小银行可根据自身及市场情况,运用多元化工具补充资本;同时,丰富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工具,拓宽融资渠道。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认为,应不断优化中小银行进行资本补充的市场环境。建议避免“一刀切”的市场准入门槛设置,根据银行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等维度指标,出台更具体的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细则。同时可以引入更多的投资主体进入市场,拓宽中小银行的融资渠道。
对于中小银行而言,用足专项债工具尤为重要。杜阳表示,2020年7月以来,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已取得突出成果。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专项债的实施路径和运作流程,帮助中小银行真正建立起资本补充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