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成为时代召唤。资本市场在经济、金融运行中的角色定位被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砥砺奋进、攻坚克难,迈向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从全局擘画新蓝图的十年;是资本市场确立新使命、明确新目标、实施新方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着力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十年;是以资本市场为重要组成的金融体系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水平、直接融资比重稳步增长的十年;是资本市场包容性大幅提升、投融资功能显著增强、良性生态逐步形成,发生深刻结构性变化的十年。
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带来了资本市场规模实力、服务能力的系统性提升。十年来,我国股市、债市规模分别增长238.9%、444.3%,上市公司数量增长85%至4615家,投资者群体超过2亿。十年间,资本市场累计实现股权融资超过12.2万亿元,上市公司累计现金分红超过9.7万亿元。
资本市场促进了社会资本形成和实体经济发展,畅通了科技、资本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推动了金融业改革开放和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拓宽了居民投资渠道和财产性收入来源,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韧性和活力,为贯通实体经济血脉、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擘画新蓝图
资本市场肩负新使命确立新目标
进入新时代,如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与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是时代提出的新命题、新考卷。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近十年,资本市场在经济、金融运行中的角色定位被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了“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的总体目标,确立实施“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方针,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水平,打造“推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枢纽”,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驱动力正在向创新转型,这需要资本市场提供与之匹配的新金融业态和市场功能,从以融资为主转向投融资并重也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内生要求。这一时期,资本市场发展的显著特点,体现于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强化竞争和激励机制,支持新金融业态发展、适应市场新变化和新要求,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满足处于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需要等方面。
十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市场基础性制度,规模体量和运行质量实现质的提升,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通“血脉”
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十年跃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经济实力迈上大台阶、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的十年。资本市场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也是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年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深度显著拓展,实现“跃升”。
一方面,多层次市场体系不断健全,新三板设立运行、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北交所设立,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大幅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断提升。十年间,股债融资累计达55万亿元,截至2021年末,直接融资存量规模98.8万亿元,约占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31.5%。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建立了与科技产业、风险投资无缝衔接的价值发现和筛选机制,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的高水平循环进一步畅通。科创板“硬科技”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创业板服务“三创四新”企业发展,北交所着力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为不同类型、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融资服务;交易所债市成为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的重要渠道。
到2021年,我国股市总市值比2012年增长近3倍达到91.6万亿元,交易所债券市场托管面值达18.7万亿元。这十年,实体上市公司利润占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比重由23%增长到近50%,国民经济支柱地位更加巩固;战略新兴行业上市公司近5年增长超千家,有力带动了经济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日益成为我国居民资产配置的重要平台。目前,股市投资者总数已超过2亿。2011年至2021年,上市公司累计现金分红超过9.7万亿元。截至2021年末,公募基金累计向投资者分红3.3万亿元。
深刻结构性蜕变
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展韧性、释活力
结构性问题是制约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着力用改革的方法和思路破解结构性难题,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促进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优化完善,市场活力不断释放、韧性进一步增强。
资本市场“深刻的结构性变化”首先体现为多层次市场体系结构更趋完善,各市场、各板块形成错位互补格局,板块特色更加突出,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其次体现为上市公司的结构变化、质量改观。战略新兴行业上市公司接近2200家,占比近半;上市公司资产规模相较十年前增长了两倍,营业收入、净利润总体保持较高增速,规范运作水平明显提升。
资本市场“深刻的结构性变化”还体现在投资者结构显著变化。2021年,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首次降至70%以下,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性投资的理念逐步建立。截至今年5月底,境内专业机构投资者和外资持有流通股市值占比达到22.8%。
与此同时,市场产品供给体系结构更为丰富,股、债、期产品结构持续优化,资产证券化、科技创新债、绿色债等产品渐次推出,基础设施领域公募REITs试点稳步推进,权益类基金规模屡创新高,公募基金参与养老金融服务的深度不断拓展。
吴晓求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变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十年来,资本市场在总量、成长、结构、制度创新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市场规则渐趋完善。
在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曹凤岐看来,这一阶段,以注册制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全面深改,促使我国资本市场更好朝向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向前进,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正在形成。
资本市场的深刻结构性变化,有力促进了金融业改革开放和现代金融体系建设,逐渐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单纯依靠银行体系的融资格局。市场内生稳定和外部约束机制不断健全,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也明显增强。资本市场近年来经受住了各种国际、国内超预期事件的冲击,主要指数稳中有升,健康发展的态势持续巩固,在稳经济、稳金融、稳预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资本市场的“非凡十年”,恪守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本,站稳人民立场,充分体现国际最佳实践与“中国智慧”相结合,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强化枢纽功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展韧性、释活力,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