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半年,上海证券报记者再访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陈德贤。对于这家坐拥万亿投资资产的保险巨头来说,用“耕耘有收获,反思促成长”来总结今年以来的投资经历一点都不为过。
依靠灵活且稳健的投资策略,以及优秀的外部管理人,中国平安上半年把握住了权益市场波动机会,股票及基金的收益率明显超越基准。陈德贤对下半年的投资机会依旧抱以期待,并且已经瞄准了“新经济”。
而陷入华夏幸福债务事件,则给中国平安提供了再次全面客观审视自己的机会。陈德贤说,经此一役,不仅是针对地产,中国平安在整个投资端已经全面“风控加码”。敬畏错误,发现错误时,及时反思、努力改进,避免下次犯错——这是中国平安对于华夏幸福一事的省思。
谈机会:锚定“新经济”
每年握有约5000亿元投资资产(到期再投资资产+新增保费+当期分红),中国平安面临的配置压力不言而喻。陈德贤多次向记者感慨:“最头痛的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这些钱要投向哪里。”
谈到投资机会时,他坦言:“目前在跨周期背景下,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新经济行业,对我们资产配置意义重大。包括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新能源、工业制造、产业升级、全民健身、医疗健康等,代表了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主力,并且投资规模大、久期长,能很好匹配保险资金的属性和需要。”
“与此同时,未来还会继续根据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方向,进行区域、主题和行业的投资布局。”陈德贤表示,将顺应共同富裕、绿色环保等国家策略,在区域发展、碳中和与新能源、工业制造等方面增加配置,发挥综合金融平台优势,积极服务实体经济。
他透露说,过去,中国平安投向国家重大项目、新经济等已超过7000亿元,未来会继续积极把握这些机会,包括股市里一些新经济板块的结构性机会。
对于保险资金来说,相较于短期超额收益,更看重的是穿越周期的长期收益。除了新经济行业之外,中国平安也在寻找收租性资产的投资机会。陈德贤说,关于中国平安的地产风险敞口,外界可能有不少猜测、夸大和误解,公司一直坚决响应“房住不炒”。
之所以持续配置收租性资产,他解释说,长期来看,它有两个功能。一是投资回报率不低,匹配保险资金的长期负债成本。写字楼、基建、公租房、长租公寓、产业园、物流、数据中心等收租性资产的回报率能达到5%以上。二是可以穿越周期。物业本身是有价值的,假如未来通胀还是属于稳定偏高,物业本身就可以防通胀。
谈挑战:如何穿越周期
由于保险资金受负债约束的特性,保险公司在投资管理时须坚持资产与负债匹配的核心原则。因此,压缩资产与负债久期缺口,便是重中之重。
自2013年以来,中国平安配置的资产负债久期缺口持续降低。陈德贤透露,过去8年,中国平安的久期缺口从2013年12月末时的8.6年下降至2020年12月末的4.1年,降幅达4.5年。这意味着,中国平安的保险资金资产负债匹配风险进一步降低。
“当然,也需要留意,目前全球环境还是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比如,全球资产价格估值过高、各国央行低估通胀压力等。”他直言,从穿越周期这个角度来说,投资端面临的压力还是不小。一是长期利率偏低,再投资压力比较大。二是信用风险上升、违约增加。“我们将通过不断优化投资策略争取获得稳定收益。”
此外,未来偿二代二期工程一旦实施,也将带来相应的资产配置优化调整挑战。他说,基于偿二代二期工程意见稿的内容,公司内部已在提前准备,待细则公告后会有更清楚的判断。总体方向来说,投资策略还是以资产负债管理为核心;对于风险因子有较大变化的资产,会进行相应优化,包括资产配置的比例和结构。
谈反思:倒逼风控全面加码
就不动产投资,中国平安内部一直在满足合规要求、核心区位、交易对手、交易结构简单清晰等方面有一定的准入要求。然而,再严密的墙也终有缝隙,有丰富地产投资经验的中国平安这一次却在华夏幸福上失利了。
陈德贤坦言,经此一役,中国平安内部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检讨。“除了反思宏观环境的改变以及华夏幸福公司自身管理存在粗放之外,我们也要检讨公司内部的管控流程。”
因此,华夏幸福事件后,不仅是针对地产,中国平安在投资端已经全面“风控加码”。
一是投前准入收紧,进一步强化准入要求。实行交易对手名单制,强化投前项目的审批和风险把控,提高准入标准和投前尽调等要求,加强前端风险管控。
二是全面加强集中度管控。在监管规定基础上,建立了更严格的管控方案,分散投资,覆盖交易对手、行业、区域、资产等多个维度和指标。
三是完善投后机制。重点加强风险预判,专人专事,分类管控,提前预警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