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要闻
  • 公司
  • 宏观
  • 新股
  • 国际
  • 银行
  • 券商
  • 新三板
  • 科创板
  • 紫光国微2021年特种集成电路营收倍增 多家机构给

    发布时间: 2022-04-25 14:17首页:主页 > 公司 > 阅读()来源:未知

    记者从公司获悉,4月24日,紫光国微(002049)就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举办投资者线上沟通交流会。根据年报,紫光国微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53.42亿元,同比增长63.3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54亿元,同比增长142.28%。

        紫光国微高级副总裁乔志城在上述沟通交流会中表示:“净利润增速高于收入增速是基于扎实的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和企业管理基础,公司更大比例的收入和利润来源于芯片设计主业。”

        全球半导体产品需求旺盛

        特种集成电路营收翻倍

        受全球半导体产品需求旺盛影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10458.3亿元,同比增长18.2%。

        紫光国微两大核心主营业务为特种集成电路、智能安全芯片两大核心主营业务,受益集成电路行业下游需求旺盛,紫光国微集成电路2021年销量达到30.56亿颗,同比增长32.20%。

        具体来看,紫光国微集成电路去年实现营业收入50.28亿元,同比增长65.04%,毛利率为61.97%,较去年提高7.14个百分比;电子元器件产品收入2.71亿元,同比增长37.60%,毛利率为20.82%,较去年提高1.07个百分比;其他收入4289.72万元,同比增长61.36%。

        分产品来看,紫光国微2021年特种集成电路和智能安全芯片营收分别贡献33.64亿元、16.64亿元,同比增长101.08%、22.11%;毛利率分别为77.20%、31.17%。其中,智能安全芯片毛利率较去年提高6.34个百分点。

        乔志城表示:“智能安全芯片业务盈利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半导体行业供应紧张,全产业链价格上涨,公司享受到价量红利;另一方面,来自自身产品升级优化,高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未来仍然有进一步提升空间,目前也看到毛利率提升的趋势。2022年,公司将继续深耕安全芯片优势领域,拓展包括车载芯片等领域在内的新赛道。”

        紫光国微2021年除了营收和净利润创新高外,公司研发投入也较去年有大幅增加。公告显示,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为8.66亿元,同比增长43.42%,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6.21%。

        对于研发投入的增长,紫光国微董事会秘书杜林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们2020年整个研发投入是6亿元,去年有43%的增速,去年的资本化比例下降明显,费用化的金额同比增加较大。主要是用于正常的新产品开发和老产品升级迭代。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公司研发人员也有一定增长,另外,整体人员薪酬水平也有提高。”

        一季度业绩再预喜

        多家机构给与“买入”评级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自2021年业绩披露后,多家机构针对紫光国微给出“买入”或“增持”评级。安信证券在其研究报告中认为,公司不断通过“拓品类+拓下游”方式持续开拓自身能力边界,智能安全芯片业务正迎来边际改善,叠加在其余高端芯片及车载芯片领域的持续突破,长期发展动力充足。

        国盛证券表示,公司未来发展主要来自国微电子的特种芯片高速增长、同芯微在国家治理数字化领域攻城略地。平安证券表示,考虑信息化和国产化背景下公司特种IC出货超预期,智能卡业务盈利提升。

        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集成电路产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将集成电路产业作为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的战略性前瞻性领域,要求补齐技术短板、强化技术供给、抢先布局前沿技术融合创新。预计未来陆续会出台扶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集成电路的市场前景是巨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紫光国微日前还披露了2022年一季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2年第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亿元-5.5亿元,同比增长57.54%-69.90%。

        当前集成电路行业下游需求旺盛,公司如何保持产能?杜林虎表示:“公司特种集成电路业务所处行业在规模增长、国产化率提升及信息化比重提高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发展空间很大。去年由于需求快速增长,产能成为瓶颈,公司积极协调内外部资源,努力保证订单交付。目前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努力下,产能已经有大幅提升,今年将继续争取外部产能的更多支持。公司去年年底新增测试产线场地,进一步扩充自有测试产能,今年二季度能够完全释放,预计基本可以满足今年的客户需求。”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广告

    网站首页 | 要闻 | 公司 | 宏观 | 新股 | 国际 | 银行 | 券商 | 新三板 | 科创板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与报价 - 使用许可协议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20 实投财经 版权所有 | 京ICP备20210074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