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十余个月的放缓后,IPO市场终于迎来了提速的信号。数据显示,自8月以来,包括过会、注册、新上市企业在内的多项IPO相关数据均呈现加速态势,特别是在9月24日股市回升后,提速更为明显。
IPO数据全面回暖
截至10月29日,8月以来共有28家企业新上市,其中9月24日以来就有13家,而今年2月至7月期间仅有36家企业上市。在IPO注册方面,8月以来共有18家企业获得注册,9月24日以来有10家,相比之下,今年2月至7月期间仅有8家企业获得注册。
与此同时,撤否企业的数量也大幅减少。在撤否企业数量最多的6月,单月撤否家数达到了118家,而在10月1日至10月29日期间,撤否企业数量仅为11家。
市场呼吁渐进式提速
面对IPO市场的回暖信号,机构、企业和学界普遍认为应适当提高IPO速度,但建议采取循序渐进、稳步提速的策略,避免提速过快。同时,他们强调应综合退市情况来把握IPO速度,确保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具体上市速度方面,受访人士建议以“新上市企业家数减去退市企业家数”来计算,保持每年100至200家的差值。对于IPO受理节奏,他们建议前期保持每月5至10家的受理数量,后续根据市场变化动态调整至每月10至15家或10至20家。
严控质量,宁缺毋滥
在提速的同时,受访人士也强调了严控质量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对于疑似存在问题的企业,应看清后再决定是否放行,宁可短期节奏慢一点,也不要让低质量企业、问题企业蒙混入市。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田轩表示,适度提速IPO发行节奏将为更多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重新焕发市场活力。但他也强调,应渐进式提速,并严格把关质量,引入质量优、潜力大的企业,同时清除生产技术落后、业绩持续下滑、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
完善IPO制度,支持优质企业
为了进一步提升IPO市场的效率和公平性,受访人士还提出了多项制度完善的建议。
田轩建议完善新股发行定价机制,增强定价的市场导向性,并适当给予保荐机构一定的自主权。同时,应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完善上市发行标准,放松对科技企业的硬性约束,降低科技创新企业的上市门槛。
此外,还应综合考虑行业、市值、财务指标等不同特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加强各板块的互联互通,为科技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质企业创造更加包容的融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