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白酒行业迎来新一轮高管更迭浪潮。金种子酒、华润啤酒、洋河股份三大酒企相继宣布核心管理层调整,这场涉及行业巨头的人事震荡,折射出酒业在高端化转型承压、存量竞争加剧、消费理性化升级背景下的集体焦虑与突围决心。
高管更迭:业绩压力与战略转型的双重驱动
7月2日,金种子酒发布公告,总经理何秀侠因工作调整辞去相关职务。这位拥有22年啤酒行业经验的华润系老将,曾于2022年主导金种子酒与华润的"啤白融合"改革,但任职三年间企业累计亏损4.67亿元,距其任期结束尚有5个月便提前离任,引发市场对改革成效的关注。
几乎同期,华润啤酒董事长侯孝海因"个人安排"辞任,其主导的"啤酒+白酒"双赋能战略遭遇挑战。尽管2024年白酒业务营收同比增长3.97%至21.49亿元,但5.56%的营收占比与年初设定的30%增长目标相去甚远。这场白酒行业最大并购案之一的金沙酒业收购,未能如预期般成为业绩增长引擎。
洋河股份的调整同样引人注目。董事长张联东因"工作调整"离任,其任内企业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12.83%至288.76亿元,净利润缩水33.37%。这家曾以"双名酒战略"和"手工班高端化"为抓手的区域龙头,正面临省内市场失守与省外扩张乏力的双重困境。
继任者挑战:重构认知框架,寻找新平衡点
高管更迭背后,是酒企对行业深度调整期的战略响应。华润啤酒暂由总裁赵春武主持工作,这位从南京水产科学研究所起步的跨界管理者,曾主导雪花啤酒高端化转型。他在2024生态伙伴大会上指出,啤酒高端化逻辑已生变:消费者从"高质高价"转向"合理品质价格比",次高档(8-10元)产品加速放量,单纯涨价策略失效。这一判断,为华润"啤白融合"战略的调整埋下伏笔。
金种子酒方面,华润战略部副总监刘福弼暂代主持经营,其能否延续"啤白赋能"路线备受关注。而洋河新任党委书记顾宇,作为宿迁政府体系出身的干部,被寄望通过"组织化团购"工程重启增长——从抢渠道终端到争夺高净值人群"后备箱",从渠道推动转向消费者拉动,这要求企业激活营销体系主动战斗力,优化人才激励机制。
行业困局:高端化承压与存量竞争的白热化
酒业竞争已进入深度调整期。数据显示,2024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产量同比下降2.8%,销售收入增长8.7%,但利润增速仅7.5%,明显低于往年。消费理性化升级下,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价值认知更趋严格,单纯依赖涨价的高端化路径难以为继。
中国酒业独立评论人肖竹青指出,系统性战略布局与制度化组织能力,将成为酒企突围关键。华润啤酒的转型已非个人所能左右,而洋河需在稳住江苏大本营的同时,组织河南、湖北等核心市场会战,通过消费者关系重构打破增长瓶颈。
突围路径:品牌、渠道与消费者的三维平衡
面对行业变局,继任者需在品牌价值、渠道健康和消费者关系间寻找新平衡点。赵春武提出的"合理品质价格比"理念,或预示华润将调整高端化策略;洋河的"后备箱工程"则试图通过精准营销激活高净值客群;金种子酒则需在华润赋能下,探索区域酒企的差异化突围路径。
这场高管变动潮,既是酒企对业绩压力的被动回应,更是主动求变的战略宣言。在高端化转型承压与存量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如何重构认知框架、激活组织动能、深化消费者连接,将成为决定酒企未来命运的关键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