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个省份的地方法人银行相关人士处获悉,近期这些银行收到了金融管理部门关于债券投资情况的调研通知,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反馈。反馈内容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和相关的调研报告。
记者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此次调研机构范围主要针对有再贷款余额的地方法人银行,调研内容围绕五个主要方面展开,包括资产负债结构、成本收益和再贷款运用等总体情况。其中,重点分析了存贷款和债券投资余额、期限结构、存贷款利率以及债券投资收益率等的变化情况。此外,还特别关注了债券投资余额上升的原因,债券投资的主要考虑和决策机制,尤其是中长期(5年以上)债券投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调研材料还特别提到,机构需要在报告中反馈在人民银行4月23日提示债券市场风险后,以及7月1日宣布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后,债券投资行为有何变化。这包括债券持有量、交易量以及对债券市场未来预期的变化等。
浙江一家农商行相关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金融管理部门要求该行反馈的内容包括自营资金债券投资相关情况,具体涉及债券余额、债券投资杠杆率、债券结构以及债券投资收益等情况。记者获得的相关材料显示,此次需要反馈的数据节点分别为2023年6月末、2023年末以及2024年6月末。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反馈材料除了需要加盖银行机构公章外,还要求银行法人签字确认。材料还明确后续调研也会以此为基础,要严格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江苏地区一家地方法人银行相关人士表示。
广东地区一家地方法人银行相关人士也表示,“我们昨天收到了调研材料,要求填写近两年的情况。”
回顾此前,4月23日,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国债收益率总体会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该负责人还提醒,固定利率的长期限债券久期长,对利率波动比较敏感,投资者需要高度重视利率风险。
7月1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7月5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央行处确认,央行已与几家主要金融机构签订了债券借入协议,已签协议的金融机构可供出借的中长期国债有数千亿元。央行将采用无固定期限、信用方式借入国债,并视债券市场运行情况,持续借入并卖出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