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A股并购重组市场浪潮奔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核心引擎。证监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科技领域上市公司披露资产重组方案超140单,同比翻倍增长。随着《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并购六条”)及修订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落地,市场普遍预期,下半年将涌现更多具有产业引领意义的标杆案例,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速跃迁。
硬科技并购潮起,产业链整合纵深推进
在科创板改革政策催化下,“硬科技”并购呈现三大特征:
- 未盈利资产收购破冰:芯联集成收购芯联越州72.33%股权获上交所审核通过,成为科创板八条措施发布后首单未盈利资产收购案例,标志着科技型企业估值体系向技术潜力与战略价值延伸。
- 算力芯片领域整合加速: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披露重组预案,国产算力双巨头强强联合,剑指AI算力产业链自主可控;杰华特拟收购天易合芯,补强模拟芯片信号链技术短板。
- 光通信赛道横向拓展:长芯博创完成对长芯盛的全资收购,构建“芯片-模块-系统”垂直整合能力,深度布局数据通信与工业互联市场。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指出:“并购重组正从传统产能出清工具,升级为科技攻坚的战略载体。通过横向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纵向延伸突破技术封锁,企业得以在关键领域构建‘技术护城河’,重塑产业竞争新范式。”
产业并购主旋律:强链补链激活发展动能
产业协同型并购持续升温,央企民企同频共振:
- 船舶工业整合提速: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进入实质阶段,千亿级“中国神船”呼之欲出,全球造船业竞争格局或将改写。
- 氢能赛道现民企并购首单:亿华通收购旭阳氢能,打通“制-储-运-用”全链条,民营资本加速挺进新能源战略赛道。
- 半导体设备领域纵深突破:北方华创并购芯源微,国产半导体设备平台型企业雏形显现,12英寸晶圆制造关键装备国产化率有望提升。
“本轮并购潮呈现鲜明产业逻辑,”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刘晨分析称,“上市公司正从财务投资转向战略整合,通过获取核心技术、填补产能缺口、拓展应用场景,构建‘研发-制造-市场’的闭环生态。”
资本活水涌动,并购基金矩阵成型
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形成合力,产业资本加速布局:
- 上海国资设立千亿基金矩阵:500亿元产业转型升级基金与1000亿元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落地,重点投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
- 险资入场助力科技并购:中国太保发起设立500亿元战新并购基金,首期100亿元聚焦上海国资国企改革,推动硬科技产业链补短锻长。
- 链主企业设立专项基金:宁德时代、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通过产业并购基金,锁定电池材料、半导体设备等关键环节,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圈。
制度创新护航,市场生态持续优化
政策组合拳为并购市场注入新活力:
- 审核机制迭代升级:修订版《重组办法》简化科创企业并购流程,对同业竞争、关联交易采取差异化监管,适配科技型企业成长规律。
- 支付工具箱扩容:允许发行定向可转债、优先股等创新工具,降低并购融资成本,激发交易活跃度。
- 跨境并购通道拓宽: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发文,明确支持科技型上市公司开展跨境技术并购,加速全球创新资源整合。
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师李求索认为:“制度松绑不是放任,而是精准引导。监管部门在提升包容度的同时,通过强化信息披露、穿透式审查,严防‘伪科技’并购和利益输送,构建‘放管服’平衡的新生态。”
严监管筑底,护航并购市场行稳致远
在活跃度提升的同时,监管利剑高悬:上半年多家公司因跨界并购、标的估值合理性等问题收到问询函,释放出“零容忍”信号。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指出:“监管部门将重点打击‘忽悠式’重组、内幕交易等乱象,确保并购重组服务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而非资本套利工具。”
展望下半年,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产业资本深度参与、监管框架日益完善,A股并购重组市场有望形成“科技引领、产业主导、资本赋能、监管护航”的良性循环,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