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近期采取了阶段性收紧首次公开发行(IPO)的策略,以便更合理地调控新股的发行步伐。统计数据显示,从今年1月至5月,A股市场的IPO数量和筹资金额均出现了下滑。具体而言,根据上市日期计算,今年至今A股市场的股票融资总额为1158.14亿元。在此期间,仅有38家公司通过IPO上市,相较于去年同期的134家显著减少了96家。同时,这些公司的总融资规模也缩减至271.69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了83.31%。
从行业分布的角度来看,今年在A股市场上市的公司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如电子、电力设备、机械设备、计算机和环保等。其中,新兴产业类别的IPO公司占比高达约九成。电子、电力设备和机械设备行业在募资方面名列前三,分别筹集了85.35亿元、34.77亿元和28.27亿元。
不少来自券商和投资银行的专业人士指出,这得益于国家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持续扶持。事实上,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在A股市场的IPO数量和融资额占比已达九成,而这一趋势预计将持续下去。
分析各交易板块的IPO融资情况,深市主板融资额为29.19亿元,创业板超过了60亿元;沪市主板和科创板则分别融资了91.27亿元和66.83亿元。此外,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融资额为19.91亿元。值得注意的是,科创板和创业板的IPO融资规模合计达到了131.33亿元,占据了A股总融资额的近一半。
就单个企业的IPO融资而言,今年以来已有30家企业的IPO融资额超过了3亿元,19家超过了5亿元,8家超过了10亿元,而5家甚至超过了15亿元。永兴股份、艾罗能源和诺瓦星云位列前三,分别筹集了24.30亿元、22.26亿元和16.29亿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IPO融资额的下降部分原因是缺乏像去年那样的“巨无霸”IPO公司。今年前三名的IPO融资总额仅为62.85亿元,而去年同期则高达282.33亿元。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自去年8月底以来,监管机构在平衡一、二级市场的同时,阶段性地收紧了IPO的节奏。这一调整导致短期内的IPO融资额大幅下降。例如,去年8月A股的IPO融资额曾达到576.44亿元,但从去年9月至今年5月,每月的融资规模均未超过200亿元。特别是今年2月至5月,每月的融资规模甚至未超过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