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悠悠碧波荡、洱海月照苍山雪……每逢出游时节,有大批旅客来到云南,赏峰峦叠嶂,观飞鸟翱翔,同时也见证了云南“湖泊革命”取得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中国银行积极参与“滇中引水工程”建设,支持滇池、杞麓湖、异龙湖流域湖泊治理。该行云南省分行主动为中国中铁核定66亿元并购贷款,用于并购滇中引水工程股权,成功实现26亿元贷款投放。
助力云南“湖泊革命”只是中国银行以金融之力守护“绿水青山”的缩影。长期以来,中国银行充分发挥综合化和专业化优势,深耕绿色金融,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持续贡献金融力量,矢志打造“绿色金融服务首选银行”。
提升绿色治理水平 赋能实体经济
“中国银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发展融入集团经营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各个环节,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国银行董事长葛海蛟指出。
今年以来,中国银行不断实现绿色金融业务跨越式发展,连接供需两端,用多元金融服务共建低碳社会。
为持续提升综合化服务水平,提高绿色金融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中国银行打造“中银绿色+”品牌,推出5大类数十项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覆盖贷款、贸易金融、债券、保险等领域,绿色债券的发行、承销、投资均保持市场领先水平。创新个人绿色金融产品,推动消费端实现绿色转型,助力形成绿色消费新风尚。
截至9月末,中国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增速居前,境内绿色信贷余额2.89万亿元,增幅45.19%。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绿色低碳转型加快背景下,近年来我国绿色信贷持续保持较快增长趋势,反映出以银行为主导的绿色信贷在推动‘双碳’目标实现中持续贡献中坚力量。”
此外,在绿色债券承销方面,截至9月末,中国银行绿色债券承销规模达2862.07亿元,位居银行间债券市场前列。
今年10月12日,中国银行通过卢森堡分行成功发行全球首笔由金融机构发行的钢铁转型债券,规模3亿欧元,期限为3年。该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债券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支持河北省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项目,项目均达国际气候转型标准中对于钢铁行业的技术要求。
参与全球绿色治理 贡献中行智慧
作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中国银行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支持绿色低碳产业,依托金融服务和业务优势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
葛海蛟表示:“截至目前,我们已签署或参加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PRB)、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等10余个绿色和ESG相关倡议及机制,支持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举办。深度参与国内外一系列标准制定,与全球共享绿色金融研究成果和发展机遇。”
9月11日,中国银行成功发行全球首批共建“一带一路”主题绿色债券。其中,中国银行迪拜分行发行5亿美元SOFR浮息品种,卢森堡分行发行20亿元离岸人民币品种,期限均为3年。
该项目负责人表示,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周年。十年来,中国银行充分利用在国际资本市场及境外业务领域的优势,不断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资金融通,累计共发行5期“一带一路”主题债券,募集资金近150亿美元等值,多次组织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分支机构发行境外绿色债券,支持当地绿色金融发展,其中多笔债券成为当地首笔中资机构绿色债券。
完善顶层设计 提升客户ESG风险管理水平
今年以来,中国银行持续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上半年,该行董事会及其战略发展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中国银行2022年度绿色金融发展情况报告》、董事会及其企业文化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中国银行2022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环境、社会、治理)》;管理层绿色金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中国银行2022年度绿色金融(TCFD)报告》等议案。
同时,该行注重金融科技赋能绿色发展,提升风险管理智能化水平。
例如,针对进一步提升现有ESG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开发了环境气候评价专项模型。
“模型包含环境画像因子、气候碳效因子和气候韧性因子三个部分,分别衡量企业的环境友好程度、低碳发展潜力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水平,形成对企业环境气候表现的综合性评价。”上海分行相关业务团队介绍。
目前,该模型已在上海中行试点推广,促进新增绿色金融投放超6000万元,并作为案例成果参加上海国际碳博会。
此外,为方便基层机构和业务人员及时便捷掌握绿色金融关键指标数据,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建立了“绿色金融信息智能管理系统”,以灵活应对统计汇报、监管报送、分析决策等多种场景。
展望未来,中国银行表示,该行将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五篇大文章”,拿出具体工作方案,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全球化综合化优势,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力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奋力谱写金融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