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券商大手笔“补血”。近日,继8月初粤开证券150亿元定增获批后,国金证券又抛出60亿元的定增预案。
实际上,在以净资本为核心的行业监管体系中,资本规模成为决定券商竞争地位、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没有资本金什么都白谈,资本金规模是券商快速发展的基础。
今年以来,不管是上市券商还是非上市券商都在密集进行融资和再融资补血。据记者初步统计,今年以来,包括中信证券、东方证券、长城证券、国海证券、天风证券等12家券商在内,拟募资金额超过1200亿元,且不少券商募资额都在百亿级别。
同时,就证券公司在中国的体量而言,相比于银行和保险机构,券商的资本金本身依然不大,客户资产规模较弱。因此,在新的财富管理阶段,扩大资本金规模,将是证券行业未来发展很长一段时间的现象。
从券商的业务分类而言,主要分为牌照业务和资金业务,牌照业务即经纪业务、投行业务和资管业务,而资金业务主要包括信用业务(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和投资业务(自营业务和科创板跟投业务等)。
记者注意到,这一轮券商融资“补血”中,资金业务中的信用业务和投资业务成为券商定增资金主要投向。今年以来,A股两市成交金额连续多日突破万亿元,也带来了融资融券业务的爆发式需求。同时,近年来,券商的投资业务在营业收入中占比越来越高,而科创板跟投收益也成为券商利润新的增长点。不过,这些资金消耗型业务要扩大规模,就需要进一步融资“补血”。
此外,近些年,券商财富管理及金融产品代销售一直是券商经纪业务转型绕不开的话题,而财富管理转型意味着进一步配置人员和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才能在财富管理新阶段站稳脚跟。
值得一提的是,外资券商“狼来了”不再是空音。8月6日,全球投行市场“巨头”摩根大通宣布,受让内资股东股权获得证监会备案,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成为中国首家外资独资券商已水落石出。
实际上,此前外资券商进入中国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股权、业务牌照和网点较少限制,财富管理、跨境业务和资产管理等外资集团优势并未真正发挥出来。
随着近年来政策大开放,在股权和业务牌照上,外资券商陆续补齐与国内券商的短板,同台竞技之下,国内券商也需要未雨绸缪,壮大资本金规模,更好地应对外资券商挑战。
不过,硬币都有两面性。证券行业大肆补血,重资本特征愈发明显,将伴随着一定程度上风险加剧的过程。
近年来券商计提减值损失大幅增加。中证协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全行业计提信用减值320亿元,同比增加近九成。龙头券商中信证券2020年净赚149亿元,却计提了高达65亿元减值损失。这与券商近年来快速扩张的股票质押业务、融资融券业务以及自营业务爆发诸多风险密切相关。
因此,券商在获得大额资本补充的同时,应该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资本金,发展信用和投资业务应更加审慎,吸引过往教训,把控好风险尺度,方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