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要闻
  • 公司
  • 宏观
  • 新股
  • 国际
  • 银行
  • 券商
  • 新三板
  • 科创板
  • 深海科技浪潮涌动:政策、技术与资本共绘万亿

    发布时间: 2025-04-02 13:53首页:主页 > 公司 > 阅读()来源:实投财经

    近期,A股市场深海科技概念持续升温,其背后是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共同助推着这一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上海、广东、青岛、漳州、烟台、深圳等沿海地区纷纷抢占深海经济制高点,密集出台海洋经济规划,一个万亿级的深海经济新战场正在加速形成。

    政策东风劲吹,地方规划密集落地。上海,作为全国海洋经济的创新高地,发布了《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明确聚焦深海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致力于打造临港新片区“海洋+智能制造”全产业链。长兴岛造船基地更是瞄准世界级造船中心的目标,通过蓝色债券发行和科技成果投融资路演,为海洋经济注入新动能。

    广东则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提出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要突破2万亿元的宏伟目标。阳江、珠海等地已建成超大型风渔融合平台,海上风电并网容量位居全国之首。深圳更是与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联手,布局海洋数字孪生与智能装备,国内首个深海装备智能运维平台将于年内建成,预计运维成本将降低40%。

    青岛则规划了“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总投资2400亿元的170个海洋重点项目正在加速推进,涵盖深海养殖、海洋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青岛港的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第五,同时,海洋生态保护与“蓝碳”数据库建设也同步启动,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烟台则锚定了3000亿元的海洋GDP目标,裕龙石化、海阳核电等重大项目加速落地,海洋牧场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技术层面,深海科技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央财政更是设立了500亿元的海洋新质生产力基金,推动深海探测、资源开发全产业链协同。公开资料显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已实现7000米级作业,深海传感器市场规模年均增长28%;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也已投入运营,带动海洋观测设备需求激增。

    在应用场景方面,腾讯依托高精度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深圳大鹏湾0.5米精度的三维建模;华为海洋超算中心的算力集群,则提升了数据建模效率3-5倍,加速了技术成果的转化。深海科技正从科研探索迈向产业化应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资本市场的追捧,更是为深海经济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北交所设立了海洋科技专板,12家深海装备企业已启动IPO;A股市场深海资源开发、智能装备及海底数据中心等方向,也成为了资金热捧的焦点。海油工程、天海防务等上市公司纷纷加速布局深海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

    深海经济产业链涵盖上游装备制造与基础技术研发、中游资源勘探与开发应用、下游商业化服务与衍生应用等多个环节。西部证券指出,深海资源开采、深海装备、深海新基建等核心领域及配套产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众多上市公司也纷纷在深海科技领域布局,如海兰信在深海装备领域的突破、中集集团在深海油气及新能源业务的布局、科思科技在水下探测产品的开发等。

    据麦哲洞察预测,2025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13万亿元,其中深海科技相关产业占比将超过25%,市场规模将达到3.25万亿元。国盛证券和湘财证券也纷纷表示,深海科技将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抓手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和资本涌入的叠加效应,深海科技产业链将进一步完善,成为拉动GDP增长的新动力。中信证券和华泰证券也均对深海科技产业链的发展前景表示乐观,认为深海科技从技术探索向产业化落地的转型潜力巨大。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广告

    网站首页 | 要闻 | 公司 | 宏观 | 新股 | 国际 | 银行 | 券商 | 新三板 | 科创板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与报价 - 使用许可协议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20 实投财经 版权所有 | 京ICP备20210074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