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长期以来如同顽疾,制约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步伐。然而,近年来,企业、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主体积极打造的科创孵化器,凭借提供经营设施、技术支持、创业辅导、市场拓展、投资融资、管理咨询等全方位专业服务,正逐渐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加速引擎”。
孵化器: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在国内孵化器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长的当下,专家学者纷纷发出提醒:科创孵化器需实现从单纯提供物理场所,向提供超前孵化、深度孵化、投孵联动等专业化服务的华丽转身。同时,要以科技人才为核心,以创业团队为根基,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提升服务能力。
孵化器亦是加速器
“创新链和产业链一直存在融合不佳、分离发展的问题,根源就在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下。”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张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创新成果要顺利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孵化器的助力不可或缺。
科创孵化器,无疑是科技成果转化和科创企业成长的“加速器”。工信部2024年10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累计培育孵化机构多达1.6万多家,服务创业企业和团队超过70万家,孵化机构内毕业企业累计上市(挂牌)超过5000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中三分之一都经过了孵化培育。此外,还培育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20家、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12个,有力支撑了技术的加速转移转化。
人工智能龙头科大讯飞、低空经济龙头大疆创新、AI芯片龙头寒武纪、分子诊疗龙头达安基因……一批硬科技领军企业均诞生于孵化器。这些企业成长壮大后,又通过打造产业孵化器,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壮大,让国内硬科技生态加速成长。
以科大讯飞为例,公司官网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科大讯飞已在全国建设29个人工智能科技孵化器和产业加速中心,孵化了1527家科技创业企业,产值达384.5亿元,为AI创业团队提供了坚实的产业落地支撑,以科大讯飞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持续蓬勃发展。
上市公司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媒人”
上市公司打造的科创孵化器,凭借自身丰富的产业经验,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媒人”。美欣达成立环境产业研究院,与知名高校携手合作,主动出击寻找产业端所需的先进技术,助力创新成果孵化落地。“我们拥有两个重要库,一个是产业需求库,另一个是科技创新库。研究院在其中扮演着嫁接、匹配及研判可行性的关键角色。”美欣达环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斌向记者介绍道。
例如,研究院发现环保处理工厂有工业安全化的迫切需求,于是迅速联络浙江大学相关科研团队,共同验证项目可行性,并通过创业基金进行投资,帮助搭建市场运营团队。“目前该项目已在我们行业内部全面施行,并且正在对外复制推广。”陈斌自豪地说。
科研院所打造:“最懂”科学家的天使机构
科研院所打造的科创孵化器,则成为“最懂”科学家的天使机构。2019年,上海光机所与杭州市富阳区政府共同成立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成为光电领域的硬科技孵化机构。杭州光机所以“痛点够痛、长板够长、应用场景够大”为筛选依据,帮初创企业找准光电子技术应用场景,起到了“扶上马,送一程”的关键作用。
比如中杭嘉悦,一度面临市场开发困难的窘境。在杭州光机所的帮助下,中杭嘉悦选定锂电池负极材料、石墨烯膜等六个赛道,用技术创新解决行业痛点,逐渐扭亏为盈,并很快进入了快速成长期。“赛道的选择对于初创企业至关重要,我们的经验能够很好地帮到它们。”张龙强调说。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初创企业聚势成长的“根据地”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的科创孵化器,成为初创企业聚势成长的“根据地”。坐落于北京中关村的东升科技园,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电子产业的技术迭代与时代变迁。如今,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成为园区的核心发展方向,亿华通、紫光同芯、同方知网、中科慧灵等一批科技企业在此汇集。
过去12年,“东升杯”国际创业大赛累计从全球招募16399个项目,经过层层严格筛选,择优进行深度孵化,然后引导落地。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孵化器公司总经理何进告诉记者,“目前国内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科技巨头从我们这里走出来。”
强化服务能力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
无论从孵化器数量、孵化企业、孵化基金规模,还是企业融资来看,国内科创孵化器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24》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606家,上报数据的国家级孵化器中,孵化基金总额达到1565.6亿元,在孵企业数量11.2万个。在孵企业中,当年获得投融资企业数量9132个,当年获得孵化基金的在孵企业5005个。
然而,孵化质量仍有待提高。工信部总工程师谢少锋在2025“全球标杆孵化器论坛”上明确表示,我国孵化器要加快实现“由量大到质强”的跨越式转变。孵化服务要从单纯的提供物理场所向提供超前孵化、深度孵化、投孵联动等专业化服务转变。
2024年10月,工信部发布《科技型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减少了对孵化器场地设施等方面的限制,提高了服务能力的要求,指出“孵化器应加强能力建设,强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市场化运营能力,运用智能化、数字化手段提高孵化效能。加强从业人员培训,鼓励设立技术经理人岗位。探索超前孵化、深度孵化等孵化模式,打造创新创业服务生态,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持续培育硬科技企业,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实际上,从工信部对于科创孵化器的定义上,就能看出其“为初创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定位:科技型企业孵化器是指以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科技型企业、弘扬企业家精神为宗旨,为科技型初创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经营设施、技术支持、创业辅导、市场拓展、投资融资、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科技创业的支撑平台。
综合性服务,也是全生命周期服务。何进向记者介绍说,东升科技园围绕科创企业生命周期,提供不同的服务,“在初创阶段,当技术从实验室里诞生,创始人需要找到有创业精神的合伙人、组建核心团队,园区帮助企业匹配创业导师、对接天使投资人,帮助创始人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在成长阶段,企业规模快速扩张,企业需要提升治理能力匹配高速发展,园区则帮助企业完善股权架构设置、匹配合格CEO。”
杭州光机所则在科创企业不同成长阶段提供相应服务,包括辅助处理政策申报、法律合规、知识产权等问题,帮助企业进行商业规划、管理制度建设、开展创业培训和推介路演,实现融资服务、推动产业协同等,在企业参与创业马拉松的过程中,为其补上短板,让创业者“少撞南墙”。截至目前,杭州光机所累计孵育项目60余个,孵化企业总估值超250亿元。
另外,打造综合性生态环境也是科创孵化器的意义所在。苏州工业园区以“产学研用金”融合生态加速技术产业化。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发展研究院负责人吴学军向记者介绍说,比如,园区的税惠服务精准直达,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预享政策惠及近46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以科技人才为本:构建孵化生态良性循环
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各地在实践中逐步归纳出孵化“方法论”,而这些方法论无不以科技人才为本。何进认为,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三步走:通过创业政策沉淀人才密度,人才投身创业带来创新密度,科创企业的高增长潜力吸引更多资本,形成资本密度,构成孵化生态良性循环。
当然,孵化科创企业并不等同于孵化科技人才本人,而是孵化一个有利于初创企业持续成长的科创团队。记者发现,在东升科技园的孵化实践中,科创企业往往由科学家担当技术负责人,同时再搭配一位首席执行官来运营公司。“有部分科技公司在技术孵化阶段,科学家是实控人,到产品化阶段,创业团队成为实控人。”何进举例说。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技人才并非一定要“一套班子打到底”,而是要结合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灵活搭配创业团队,通过管理人才、市场人才的引进,取长补短。在这个过程中,科创孵化器要起到帮助科技人才成长,甚至帮忙引入CEO的作用。
中杭嘉悦的创始团队来自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容易沉浸于技术上的突破创新,较少考虑如何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如何进行标准化、批量化生产。”中杭嘉悦董事长张鹏告诉记者,杭州光机所向中杭嘉悦引荐一位总经理,帮助改进销售策略,使得公司订单金额明显增长,从单笔金额一百多万变为增加到一两千万。
当然,在团队搭建的过程中,激励机制也非常重要。美欣达环境产业研究院在股权架构设计中,由创业团队占大股,并有一票否决权等,另外设立激励池,在技术迭代的过程中鼓励吸引创新人员,作为孵化方的研究院则遵循“只参股不占股”的原则。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则要让研发、产品、销售团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中科慧灵首席运营官张淼介绍,公司在日常工作中搭建了全链条沟通协作机制,产品团队提出场景需求,研发团队负责开展相应研究,拆解任务,仍需长期技术储备和攻关的任务,则交给与团队联系密切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来完成。
团队的协作,也包括了与外部团队的配合。比如,连接器公司TE Connectivity通过举办“AI Cup”竞赛,联合高校与工厂工程师,共同开发创新技术,切实解决工厂运营问题,并应用于产业端。例如华南农业大学团队与TE工程师共同设计出一套基于AI的自动机器视觉检测系统,解决了以往的电缆焊接检测难题,该系统已部署在公司东莞先进制造基地的生产线上。
《实投财经》分析认为,科创孵化器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创企业成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随着孵化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综合性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以及以科技人才为本理念的深入贯彻,科创孵化器有望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力,推动更多硬科技企业崛起,助力我国科技产业迈向新的高度。《实投财经》将持续关注科创孵化器的发展动态,为投资者和创业者带来最新、最有价值的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