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突围战:千亿美元境外债重组进入关键攻坚期
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01918.HK)日前发布境外债务重组重大进展公告,一场涉及95.5亿美元债务的“资本手术”正以“股权重构+团队绑定”为核心逻辑加速推进。数据显示,截至公告日,已有合计持有本金约23亿美元的债权人签署重组支持协议(RSA),占现有境外债务总额的26%,而剩余债权人签署工作仍在持续。这场被业界视为“地产行业化债风向标”的重组,不仅关乎融创自身命运,更折射出行业出清背景下房企债务治理的新范式。
股权重构:债权转股“阶梯式”定价,股东结构锚定长期主义
此次重组方案的最大创新点在于“全额债权转股权”的分层设计。根据公告,融创将向债权人发行两类强制可转债(MCB):
- 短期转股型:转股价设定为6.80港元/股,债权人可在重组生效日立即行使转股权,对应债权人风险偏好较低、追求短期流动性释放的需求;
- 长期绑定型:转股价下探至3.85港元/股,但需在重组后18-30个月内完成转股,且总量不超过债权总额的25%,吸引战略投资者以更低成本深度绑定公司长期价值。
股权稳定计划的同步推出,则进一步强化了股东结构的稳定性。方案明确,融创将向主要股东定向配发附带6年锁定期的受限股票,股东在锁定期内仅享有投票权,不得转让、抵押或处置股份,除非触发业绩对赌等特定条件。此举既避免了大股东股权被过度稀释,又通过“股权绑定+责任捆绑”机制,确保核心股东持续参与公司战略决策与风险化解。
人才保卫战:股权激励“金手铐”锁住核心团队
在行业深度调整期,房企“保交付、保运营”的核心在于团队稳定性。融创此次重组方案首次将“团队稳定计划”纳入债务治理框架,直击行业人才流失痛点。
- 定向增发+长效激励:公司计划通过新发行股份,向保交付、资产盘活等核心业务骨干授予限制性股票,作为薪酬体系的战略补充;
- 价值共创共享:激励股份分三年解锁,与项目去化率、回款周期等经营指标强挂钩,确保团队利益与公司长期价值深度绑定。
融创在公告中坦言,2023年以来虽保持团队整体稳定,但仍有部分业务骨干因薪酬结构单一、职业前景不明朗而流失。此次股权激励计划覆盖超200名核心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预计每年释放股份价值占净利润的5%-8%,构建起“短期现金+长期股权”的复合型薪酬体系。
资产负债表修复:债务压降与资产盘活双轮驱动
若本次境外债重组顺利落地,叠加年初境内债重组成果,融创将实现债务规模“两连降”:
- 债务规模锐减:预计整体压降债务近700亿元人民币,有息负债总额从2023年末的2778.3亿元降至2078.3亿元,降幅达25.2%;
- 净资产大幅增厚:通过债转股、展期降息等组合拳,资产负债率有望从2023年末的98.5%优化至92%以内,为后续融资渠道重启奠定基础;
- 现金流压力缓释:重组后每年可节省利息支出超30亿元,释放的财务资源将优先投向保交付及优质项目开发。
政策东风助力:重点城市项目去化提速,AMC纾困资金加速落地
在债务重组攻坚期,融创的资产盘活亦取得突破性进展。政策端“保交楼”专项资金与市场化纾困资金的双重加持,为其重点项目注入流动性:
- 一线城市标杆项目去化强劲:上海壹号院二批次开盘当日去化率超96%,单日销售额达66亿元,三批次产品蓄客量已超千组;
- AMC资金纾困落地:长城资产向重庆融创湾项目注资24.76亿元,中信金融资产完成北京壹号院债务重组,天津梅江壹号院二期获央企信托5.5亿元新增融资;
- 资产运营效率提升:2024年融创商业运营收入同比增长18%,文旅板块客流量突破1.2亿人次,轻资产输出项目新增12个。
行业启示录:债务重组的“融创样本”能否复制?
“融创模式”的核心在于,将债务治理从单纯的财务操作升级为战略重构工具。通过股权分层定价、股东责任绑定、团队长效激励三大创新,既化解了短期偿债风险,又为长期价值创造注入动能。然而,该模式的推广仍面临两大挑战:
- 债权人协调难度:需平衡不同类型债权人的利益诉求,尤其是境外机构投资者对转股价、退出机制的严苛要求;
- 资产质量考验:债转股后,公司股价表现直接决定债权人权益价值,需依赖核心城市优质项目的持续去化支撑估值。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房地产市场逐步筑底,具备优质土储、高效运营能力的房企将率先突围。融创若能借此次重组完成资产负债表修复与团队能力重构,或将成为行业从“高杠杆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的标杆案例。车轮滚滚向前,这场关乎千亿负债的突围战,终将考验的不仅是企业的财务智慧,更是对行业周期的精准预判与战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