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要闻
  • 公司
  • 宏观
  • 新股
  • 国际
  • 银行
  • 券商
  • 新三板
  • 科创板
  • 消费金融行业步入重构与洗牌新纪元

    发布时间: 2024-09-18 10:36首页:主页 > 银行 > 阅读()来源:实投财经

    当前,消费金融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其中,“重构”与“洗牌”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关键词。面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消费金融公司不得不应对客利率的持续下降、获客成本的不断攀升以及市场风险的日益加剧。这一系列挑战迫使消金公司重新审视并重构其业务模式,重塑客户结构,并将“自营战略”作为转型的核心,尽管这需要长期的投入与一定的试错成本。某头部消金公司的高管向记者坦陈了这一现状。

    资产荒下的艰难挑战

    在资产荒的背景下,消费金融公司的运营环境愈发艰难。作为零售业务增利创收的关键驱动力,消费金融领域已成为商业银行与互联网贷款平台竞相争夺的阵地。然而,商业银行的业务下沉与互联网贷款平台的激烈竞争,正逐步削弱消费金融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即便是在具备多重优势的头部消费金融公司中,除了蚂蚁消金这样通过大规模增资强化实力的企业外,其余公司在2024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均呈现出负增长态势。业内人士指出,部分消费金融公司正通过缩减规模、审慎经营、降低贷款利率以及优化客户结构等策略,以提升客户质量,应对当前的市场挑战。消费金融行业的野蛮生长期已然结束,质量分化的拐点已经悄然来临。

    头部公司业绩显著下滑

    受经济形势、市场环境以及金融行业资产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24年上半年消费金融行业整体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从相关财报数据中可以看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总体经营业绩呈现出收缩态势,其中头部公司的业绩下滑尤为明显。

    目前,仅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兴业消金、中银消金、马上消金以及中邮消金等少数公司的资产规模保持在600亿元以上。然而,除了蚂蚁消金外,其余五家公司在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均为负增长,个别头部公司甚至面临了巨额亏损。

    在资产总额方面,蚂蚁消金稳居行业首位。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其资产规模达到了2715.95亿元,同比增长37.79%。今年上半年,蚂蚁消金实现了59.85亿元的营业收入,并获得了9.25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107.87%。这一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去年增资后的一次性拨备计提调整。

    相比之下,其他头部公司在上半年的经营业绩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招联消金在资产规模、营业收入以及净利润等方面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其资产规模为1578.01亿元,同比缩水8.91%。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2.68亿元,同比下降1.05%;净利润17.24亿元,同比下降7.41%。面对这一挑战,招联消金通过动态调整经营策略,以科技助力提升减费让利幅度,展现了强大的经营韧性。

    同样处于行业第一梯队的兴业消金、中银消金、马上消金以及中邮消金等公司在上半年的经营数据也呈现出下滑趋势。其中,兴业消金的资产规模同比缩水12.60%,净利润同比下降超78%;马上消金的资产规模虽然略有增长,但净利润同比下降超20%。而中国银行虽未在其2024年半年报中披露中银消金的具体数据,但从持有其股权的上市公司陆家嘴的报告中可以看出,中银消金上半年也面临了较大的亏损压力。

    行业竞争加剧,盈利空间受压

    在头部消费金融公司业绩承压的同时,部分腰部公司却在上半年的财报中展现出了喜人的业绩。其中,宁银消金与南银法巴消金的多项业绩指标同比增幅超过了100%。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其得当的经营策略以及较小的规模基数所带来的优势。

    然而,从绝对值来看,这些腰部公司在资产规模、营业收入等方面与头部公司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消费金融行业的头部集中度相对较高,资产规模最大的五家公司合计占比超过了行业总规模的一半。

    在资产荒持续以及越来越多玩家入局的情况下,消费金融领域的盈利空间和资产质量持续承压。商业银行的持续下沉与互联网贷款平台的竞相入局,不断削弱消费金融公司的竞争力。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多家银行的消费贷利率已跌破3%,而互联网贷款平台则利用金融营销实现流量变现,增强用户黏性。

    面对这一挑战,消费金融公司不得不调降产品定价以应对息差缩窄和红海竞争状态。然而,资金成本较高、获客效率偏低以及运营成本较高的公司受影响尤为明显。在盈利空间受挤压的同时,资产质量的下滑也成为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

    业务转型,自营成重点

    获客是消费金融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但目前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方式,获客成本持续走高都是业内普遍反映的问题。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利用股东网点优势在线下获客,而线上获客则主要依赖自有私域流量和对接公域流量。然而,第三方渠道的使用会推高运营成本,且从第三方平台引流来的用户黏性不高。

    因此,在多重压力下,多数消费金融公司将“自营战略”作为转型的重点。通过借助股东的技术、流量等优势,加强数字化转型和自营能力建设,打造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拓展线上消费场景,以尽可能留住活跃用户并保持客户池的稳定增长。然而,这一转型过程需要长期的投入和一定的试错成本。

    消费金融行业经过快速扩张后,已经从业绩分化走向质量分化。如何精准把控各个环节成本、最大程度减少价值流失以及显著提升运营效率等关键要素,将在极大程度上决定消费金融公司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当前严峻的获客压力之下,消费金融公司需要高度重视市场推广的同时,将焦点置于用户质量提升方面,平衡获客成本与潜在风险之间的关系,并持续强化合规管理,在精细化发展之路上稳步迈进。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广告

    网站首页 | 要闻 | 公司 | 宏观 | 新股 | 国际 | 银行 | 券商 | 新三板 | 科创板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与报价 - 使用许可协议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20 实投财经 版权所有 | 京ICP备20210074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