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要闻
  • 公司
  • 宏观
  • 新股
  • 国际
  • 银行
  • 券商
  • 新三板
  • 科创板
  • 金融科技当为“开路先锋”

    发布时间: 2020-12-11 10:35首页:主页 > 要闻 > 阅读()来源:未知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把握未来很重要。
     
    “畅通国内流通”和“促进国内外双流通”是“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战略。在这种背景下,金融业面临哪些机遇和空间?
     
    最近,央行副行长陈在《双循环与金融改革开放的新发展模式》一文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特别指出:
     
    “金融体系能否完成支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史使命,金融改革如何支撑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中国能否从金融大国稳步走向金融强国的关键。特别是要加强问题导向,通过集成创新全面支持龙头创新企业,完善科技战略博弈过程中的融资支持和集成金融服务体系。”
     
    以此为推理起点,试图探索双循环背景下金融技术的潜力和前景。
     
    金融业的核心任务
     
    要使国内流通顺畅,就要同时促进供给和需求:
     
    供给方注重科技驱动和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通俗地说,就是不断提升“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要在制造过程中实现“卡脖子”技术的国内替代,还要在终端消费中提升国产产品在中高端消费品中的竞争力。
     
    需求方注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可承受性是硬道理。这背后是一篇大文章,涉及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社保覆盖面和力度等。,重点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中西部地区在区域层面的崛起和城乡层面的农村振兴将成为努力的重点。
     
    在这种大环境下,正如陈副总裁所说,“金融改革如何支持实体经济的创新和发展,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供给方面,金融业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对新兴产业、企业创新等“高风险”对象的有效支持。与信用基金相比,股权基金具有更高的风险偏好,需要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股权投融资体系;二是继续巩固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优势,重点突破供应链金融,实现对供应链远端小微企业的有效支持。
     
    在需求方面,金融业也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帮助居民增加财富,重点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理想的状态是保持股市缓慢增长,让广大民众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二是为消费升级提供贷款支持。目前,控制居民杠杆率仍然是主旋律,但探索特定消费场景的贷款需求仍然是消费金融行业产品创新的方向。
     
    就金融业而言,要实现上述任务和目标,大多依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如资本市场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投贷款联动创新、激励机制优化等;然而,在风险识别和效率提高等具体领域,金融技术的帮助是不可或缺的。
     
    金融技术应该算是“先锋”
     
    金融与科技的关系早已确定。科技是工具,金融是目的。俗话说,“如果工人想做好他们的工作,他们必须首先磨利他们的工具。”金融行业有了新的任务,自然对金融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金融技术不是万能的,但有其特定的行动边界。在过去的几年里,借助大数据风险控制、人工智能等技术,金融技术如日中天,拓展了零售普惠金融的边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未来几年,“先锋”的角色仍将是金融科技的重点。
     
    既然是“先行者”,就要重点开路,就有机会发展不成熟的领域。消费贷款市场,行业层面还是有空间的,但是市场已经成熟,金融技术的重点应该放在B方。
     
    目前,随着个人信用信息的完善和成熟,个人信用状况的透明,金融技术“先锋”的使命已经实现,客户访问渠道(流程/场景)和出资人重新获得了主导地位,相应地,金融技术话语权也有所下降。再加上金融机构的崛起和情景巨人的“自撑式”金融技术力量,纯金融技术公司日益边缘化。
     
    从数据上看,近几年来,借助金融技术,支付与消费贷款的界限不断拓宽,网上支付用户数量突破8亿,有央行信用记录的自然人数量突破5.5亿。零售普惠金融的深度大幅提升。
     
    相比之下,B端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还在进行中,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还是一片空白,这就需要金融科技企业克服困难,为行业开辟道路。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缺乏数据支撑的金融技术不是生产力。要做B面微金融的先锋,金融技术首先要积累和掌握足够的行业数据,这必须建立在产业链运营数字化和小微企业数字化的基础上。一个人往深处走,就像在空中建一座楼,必然以失败告终。
     
    所以,拥抱工业互联网就成了题目的意义。
     
    抓住机遇,拥抱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以5G、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渗透为前提。其中5G网络依托运营商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属于新基础设施范畴,正在大力推广;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依靠核心企业的推动,其中大部分是传统企业。存在对第三方技术赋能的刚性需求,为金融科技企业拥抱工业互联网提供了契机。
     
    近年来,一些金融科技企业向B端转型越来越普遍,先做产业技术,深度参与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再回归金融技术,寻求拓宽B端的金融边界。
     
    供应链金融正在成为双方的结合点和实验场。
     
    早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受到供应链本身信息化程度的限制。金融机构无法准确、全面地获取产业链中的物流、信息流等数据。他们不得不占用核心企业的信用额度给产业链中的相关方授信,只能被产业链近端的供应商拒绝,而对产业链远端的中小企业却无能为力。
     
    近年来,一些金融机构借助物联网技术,与核心企业合作,激活“物”的活力,全面提升传统供应链“物流、业务流、信息流”的数据价值,使供应链本身能够被测量、分析和反馈,从而为供应链金融创新开辟空间。
     
    例如,在核心企业的支持下,金融机构可以利用物联网、区块链等金融技术,构建“控货”核心能力,有效缓解传统动产质押业务面临的重复融资、抵押物监控不力、虚假凭证等风险,实现基于供应链上下游实际交易行为中产生的各种库存商品的质押,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在某些场景下,在没有核心企业介入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也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拓宽企业的融资边界。
     
    总之,数据积累是科技赋能的基础,数字化是数据积累的前提。有几千万条路径。掌握了数据积累的来源,就掌握了核心。
     
    一步一步,生态逻辑
     
    “看山跑死马”,前景目标往往看起来近,走起来远。双循环的大逻辑是一个缓慢展开、环环相扣的画卷,并不是一哄而起。要参与这个大逻辑,就要耐心等待生态的完善和成熟。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曾经总结过技术变革的三个阶段:转型技术、扩张技术和专业技术。所谓转化技术,是指具有开拓性影响的新技术;延伸技术是指能够扩大转化技术应用范围的技术创新;专业技术是指现有技术对特定任务的专门应用。
     
    比如,计算机的发明是一项具有开创性影响的变革性技术,而互联网的出现则是一项延伸性技术。基于互联网的各种网站和应用都可以算是专业技术。电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发展,网站的布局,APP的完善上的。这幅画花了几十年才展开。
     
    同样,无论是双流通、5G、物联网、区块链、数字现金的建设,这些都是必然会改变未来世界的东西,但所需时间很可能会超出我们的预期。相应地,传统技术、传统模式、传统业务在未来的生命力将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
     
    面对未来,需要以当下为支点。对于金融技术来说,在谈未来之前,需要在当前的业务中找到利润支点。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广告

    网站首页 | 要闻 | 公司 | 宏观 | 新股 | 国际 | 银行 | 券商 | 新三板 | 科创板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与报价 - 使用许可协议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20 实投财经 版权所有 | 京ICP备20210074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