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经济大省,一提起来就觉得富得流油,比如广东、浙江、江苏、但是有些经济大省,GDP全国领先,但总给人一种很穷的印象,比如山东省,作为2019年全国经济总量排名第三的省份,年入7.1万亿,经济潜力不小,即使放眼世界单独拎出来,只比印度尼西亚略低,也能排得上第17名。
2020年上半年山东GDP也有3万3千亿,为什么第一印象还是大葱和蓝翔呢,今天就来聊聊山东的窘境。
外形彪悍,内里中庸
很多自媒体信誓旦旦地写了山东已经“东北化”的文章,更深层次的一些文章,思考山东的投资环境以及“官本位”思想影响下的“路径依赖”,还有一种更加推而广之的说法,那就是历史的发展趋势,中国的经济中心一直在向南移动,远离政治中心,市场自由度比较高,反而能够激发创新活力,有利于科技经济发展。
这些都有道理,也是整个北方甚至也有部分南方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实发展问题的本质是财富的集聚问题。
一个地方能够集聚财富和人才,则可以说发展起来了,一个地方不能够汇聚财富和人才,则这个地方很难有所作为。
山东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山东集聚财富和人才的能力比较弱。
山东人有句口头禅叫:“实实在在地干点事”。
“好客山东人”的印象也远播全国,山东大汉们,外形彪悍,个高挺拔,但传统遗留的内里相对中庸。
作为孔孟之乡的山东,确实有过多好的名声,站在鄙视链上层的上海人,提起山东人也是尊敬有加。
开放初期,家底雄厚的山东曾问鼎全国,90年代,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以及青啤五家企业享誉全国,靠着毗邻日韩,吸引外资的优势,青岛还得了个中国品牌之都的美誉。
再后来,怎么就慢慢落寞了呢?
政策上的改变,外资的撤离,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
再老生常谈从产业结构上看,山东整体重工业比较发达,但“路径依赖”、“资源依赖”形成以后,就很容易被约束在这些容易饱和的产业里,缺乏成长空间,早早地就够到了天花板。
与之相对的就是外向型产业取缺乏活力,创新型产业薄弱,与金融、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广东、江浙一带相比,过于实在了些。
国企偏多,民营经济不发达,产业迟迟不能升级,就必然导致发展空间不足。
山东还是是农业大省,寿光一地的蔬菜,几乎供应大半个北方,吃吃喝喝,餐饮业也是全国领先,但除去青岛外,整体面貌跟GDP搭不上,营商环境相对土气,零售业”火力“也不够强劲。
再加上“平衡发展”的思想,城市规划布局看,东部青岛领先,西部的省会济南难以挑起大任,没有一个综合能力过硬的一线城市,也很难有聚集财富的竞争力。
除了产业上的问题,人才流失严重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人才流失率全国第一
近些年山东的人才外流比较严重,其中2019年流失人才接近20万,为全国之最。
而且流出山东的人大多是拥有高学历的年轻人,据相关数据统计,2019年山东非本地户籍毕业生平均留存率仅为23.54%。
2020年,山东高校数量总共有146所,位居全国第三,其中济南44所,青岛21所,潍坊14所,烟台13所。
图片来自读懂青岛
但问题在于,重点高校数量稀少,量大却质差。
双一流、985、211大学只有2所,分别为济南的山东大学和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专科院校却高达77所,占比52%,本科院校占比仅为48%,还未过半。
这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山东留不住顶尖人才,处于头部的学生会选择更好的高校,留在山东的概率微乎其微,再加上地处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经济中心之间,京沪高铁贯穿全境,工资高待遇好,虹吸效应极其明显。
不仅仅是附近的城市招揽人才,就连南方的江苏也成了本地人才第一流向地区,挖人的力度可见一斑。
山东的优势在于教育以及科研资源比较多,能承接基础研究人才。
面对南方省份咄咄逼人的态势,山东应该早点动手,出台针对性的政策,留住精英人才,为未来发展积蓄。
本地培养的年轻人才留不住,外地的人才也吸引不过来,双重危机加剧了山东的老龄化程度。据相关统计显示,山东65岁以上人口比例高达15.77%,已经超过14%深度老龄化标准线,而广东仅为9%,青壮年劳动力相对较缺乏也是限制发展的重要因素。
结语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更是高端人才的角逐。
“盼之深,责之切”,整个北方能与南方一战的大省也就只有山东跟河南,处于转型期的山东也在积极调整策略,我们期待这个人口大省认同感、信任感、价值的回归,他是“北方的希望”。
对于山东经济,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