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阿里巴巴之后,又一公司因涉嫌垄断被立案调查。
这次的对象则是刚传出赴港二次上市的唯品会。
1月14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文公告称,依法对唯品会(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唯品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涉嫌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立案调查。
随后,唯品会在官方微博回应称将积极配合监管部门调查,并在评论区说明"目前公司所有业务仍正常进行"。
新年反垄断第一弹
跟阿里巴巴当时情况一样,都是因"市场监督总局接到举报"才被立案调查的。
(1)被同行举报"二选一"
作为电商巨头之一,唯品会此番被调查,外界普遍猜测与几个月前的
"二选一"事件有关。2020年9月3日,唯品会被"爱库存"实名举报强制要求商家二选一,涉及商家多达400余家。此次事件对唯品会影响极大。对此,唯品会第一时间进行回应,否认了"二选一"事件。
爱库存是一件创立于2017年9月的电商企业,在2020年8月升级为梦响集团。在最近两年里,主打清库存的爱库存通过帮助解决企业库存而迅速发展,据爱统计官方统计,目前有一万多家品牌商入驻,销售商品超过2.5亿件。
公司在成立的第一年,便在A轮融资中得到了钟鼎资本的1亿元人民币的支持。并在2018年和2020年,相继完成B轮、B+轮以及C轮融资,并且在升级为梦响集团后,线下产品和平台包括了响店、爱库存、爱豆学堂等。
据爱库存表示,在2020年8月至12月期间,爱库存平台上的有500多商家和7000多场活动受到了"二选一"事件的影响,成交金额损失超过20亿元人民币。
对于爱库存"二选一"的指控,唯品会只以"该消息不实"来回应。
对于唯品会的回应,爱库存当然不会买账。于是,在2020年9月11日,爱库存以邮递形式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广州市荔湾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四家区、市、省、国家四级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同时提交实名举报函,举报唯品会不正当竞争。
平台打架,受伤最重的便是依靠其平台而生存的商家。
在2020年,大部分商家的生意都严重受损,快速去库存、回笼资金成为商家最重要的任务。对商家来说,两家都是以特卖或者特价的形式,以品牌为单位、商品为架构。唯品会资格老,影响力大,具有销量优势。而爱库存发展快,回款迅速,无论哪一个平台,商家都不想放弃。
爱库存还表示,在发表公开声明后,唯品会变本加厉,受影响的商家从8月份的一百多家增长到12月份的四百多家,受影响的商家不断增加。
(2)曾经坚决反对"二选一"
令人想不到的是,在几年前,唯品会也是坚决反对"二选一"这种市场不正当行为的支持者。
在2015年时,京东起诉天猫,称其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强迫商家"二选一",并向天猫索赔10亿元。
但此事并不简单,2017年,天猫由于对管辖权产生异议,再次上诉,案件再次进入漫长的等待中。
京东与唯品会的关系不仅是竞争关系,更是股东关系,2017年底,腾讯携手京东向唯品会投资了8.63亿美元,京东因此持有唯品会5.5%的股份。
唯品会创始人沈亚恐怕也不会想到,当他和刘强东一起抵制"二选一"时,爱库存正在悄然发展。
2019年,天猫与京东的案件有了结果,京东获胜,同年9月,京东向北京高院提出申请,请求通知唯品会、拼多多作为第三方参加诉讼。其后唯品会和拼多多向北京高院递交申请,请求以第三人身份加入诉讼,共同抵制天猫的"二选一"行为。
爱库存的主要业务就是帮商家清库存,处理过季商品,这与唯品会的业务不谋而合,显示是动了唯品会的奶酪。
也许初期的爱库存并不能引起唯品会的注意,但是随着爱库存的迅猛发展,唯品会不得不用"二选一"来制裁爱库存。
不到一年,曾经"二选一"的抵制者,现在竟成了"二选一"的发起者,这不得不让人唏嘘。
(3)刚交完罚单的唯品会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12月24日,唯品会才交完一笔罚单。
由于其在2020年双十一期间存在不正当价格行为,唯品会被市场监管总局处以50万元的罚款,一同被罚的还有京东和天猫两大电商平台。此次针对的是各平台在"双十一"活动期间被消费者多次举报的问题,例如先提价再打折、虚假促销、诱导交易等。
不过,唯品会这才刚刚交完罚款不到一个月,就又被立案调查,虽然两次被查的原因不同,但也足以说明唯品会自身存在颇多的问题。
通过唯品会官微发的声明来看,唯品会并没有向声明中提到的"将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整改,进一步规范经营活动,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来做。
50万的罚款虽然对于盈收上百亿的唯品会来说并不算什么,但真的连一点威慑作用也没有吗?
对于此次处罚,「于见专栏」认为,首先,对于罚款来说50万元是当前不正当价格行为相关处罚规则下的顶格罚款水平。其次,此次处罚,不仅有唯品会,阿里和京东同样也被处罚,威慑作用是相当大的,不管规模再怎么大的企业,只要违法,都要受到处罚。
夹缝中生存
虽然唯品会在特卖领域有着优势地位,但名品折扣模式已经不再稀缺,与淘宝、京东乃至拼多多这类具有大量用户和流量的电商相比,越来越多的商家选择他们作为合作渠道。
与他们相比,唯品会的弱势逐渐凸显出来。唯品会的延展性较差,使其流量获取越来越难,用户增长陷入瓶颈,下沉市场的争夺,更是被拼多多全面压制。
根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唯品会月度活跃用户为8774万,在所有参与统计的电商APP中排名第四,虽然排名尚可,但是距离排名前三的淘宝、拼多多与京东仍有较大差距,这三个电商APP的月度活跃用户均在亿级以上。
根据资料显示,中国网络零售B2C市场在2020年第三季度交易规模达到18692亿元,唯品会的市场份额却只占2.5%,远远落后于天猫、京东以及拼多多。
在营收方面,唯品会声称已经连续32个季度盈利。但是,唯品会在营收方面却是非常乏力的,多个季度同比增长甚至只有个位数,其中在2020年的第一、第二季度还出现了下滑。
出营收外,其他成长性指标也难言乐观。2020年第二季度,唯品会活跃用户数为388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7%;订单量为1.7亿单,比上年同期增长15%,但与2019年末相比,增长几乎停滞。当季,营收和GMV同比增速均不足10%,远低于基数更大的阿里和京东。
根据唯品会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虽然在营收、净利润方面都获得了增长,但股价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9天内跌幅超过30%。
受疫情影响,商家加大了库存处理力度,2020年第三季度,唯品会的主要指标终于有了较大突破。
作为电商平台来说,尤其是主打品牌特卖的唯品会,商品的正品保证和质量保证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然而,消费者对"伪品会"的质疑却一直存在。根据资料显示,唯品会已经多次被消费者和有关部门查出问题。例如,2015年12月,唯品会周年庆活动曾被质疑卖假茅台酒,当与茅台公司求证时,茅台公司表示从未与唯品会有过合作,后来唯品会迫于压力对903位消费者进行赔偿。
虽然对于唯品会来说,高毛利率、高用户粘性可以让其保持着不错的盈利,但如果一直依靠那群97%复购率下的老用户,既不是唯品会的理想,也不会是唯品会将来的出路。
所以唯品会也在不断寻求和尝试"破圈"的方式。去年9月,唯品会将用了十年的广告语"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换成了"品牌特卖,就是超值"。另一个方式则是不停地植入广告,例如在《三十而已》、《乘风破浪的姐姐》等综艺和电视剧中的花样植入。
唯品会一直期待着通过这些方式能够再次占据用户。但经过了此次事件,势必会影响投资者、商家和消费者对平台的信心,带来无形的损失。
由于疫情的原因,2020年众多品牌都出现了库存过多的状况,这对于特卖平台而言是一次绝佳的时机,同时对于唯品会也是一次能刷新成绩、弯道超车的机会。
但无论如何,这都不是唯品会采取不当竞争手段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