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加速洗牌的背景下,车企组织架构调整与品牌整合正成为行业新常态。继吉利、长城等车企开启品牌收缩战略后,蔚来汽车日前对旗下乐道与萤火虫品牌实施深度架构重组,标志着新能源车企正式进入精细化运营新阶段。
架构重构:蔚来开启品牌资源整合
据接近蔚来管理层人士透露,本次调整将乐道品牌的产品研发、用户服务、营销等核心职能全面纳入蔚来体系。具体而言,蔚来新设乐道产品设计与研发一级部门,整合原事业部产品体验、项目管理、设计及整车工程团队;同步成立乐道用户服务一级部门,统筹区域销售策略、运营及行销职能。值得注意的是,萤火虫事业部亦并入产品设计与研发集群,仅保留品牌层面独立性。
此次调整折射出蔚来应对行业变革的战略转向。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当新能源汽车市场从蓝海转向红海,车企盈利焦虑正倒逼管理升级,"每新增一个品牌带来的管理成本增幅远超销量贡献,资源边际效应递减迫使企业收缩战线"。
行业镜像:品牌整合浪潮席卷而来
蔚来并非孤例。2024年下半年以来,车企品牌整合步伐显著加快:
-
吉利控股通过《台州宣言》启动深度整合,先是将几何汽车并入银河品牌,打造智能精品小车产品序列;去年10月更推动极氪以51%股权控股领克,实现研发协同与成本优化,预计联合采购可使物料成本降低5%-8%,研发协调节约10%-20%投入。
-
上汽乘用车实施荣威与飞凡营销体系合并,长城汽车则将欧拉品牌服务全面迁移至长城汽车App,践行"ONE GWM"全球战略。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管鸣宇提供的数据揭示行业剧变:当前消费者购车决策时仅会考虑3个品牌,较此前大幅收窄。这迫使车企在18个月的新品研发周期内,必须精准捕捉需求并推出差异化产品,品牌重塑成为生存关键。
战略抉择:从"赛马机制"到精益运营
行业整合潮背后是经营逻辑的深刻转变。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创新联盟调研员高超算了一笔账:新增品牌导致管理成本平均上升超10%,但销量贡献往往不足10%。在蔚来汽车调整案例中,通过职能整合实现资源复用,既保持乐道、萤火虫的品牌独立性,又避免研发、销售体系的重复建设。
吉利汽车整合案例更具指标意义。除采购成本下降外,产能利用率提升3%-5%的预期目标,直指新能源车企普遍面临的产能过剩痛点。这种"收缩式扩张"正在成为行业新范式:2024年9月以来,头部车企新品发布节奏明显放缓,转而聚焦主力车型迭代与核心技术突破。
站在行业转折点,新能源车企正从"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粗放扩张,转向"精兵简政"的提质增效。这场静悄悄的变革,或将重塑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那些既能保持品牌锐度,又具备精细化运营能力的企业,终将在淘汰赛中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