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监管层稳步推进逆周期调节的宏观背景下,转融券业务自7月11日起正式按下暂停键。同时,交易所对融券保证金比例进行了重要调整,由原先的不得低于80%提升至100%,而私募基金更是提升至120%,这一新政策将于7月22日正式实施。面对监管的新要求,券商作为融资融券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启动了系统测试与业务培训,以确保政策顺利落地。
“此次融券政策的调整,实际上是年前措施的延续与深化,系统层面无需大规模升级改造,因此执行起来非常迅速。”一位券商内部人士透露,7月11日是转融券暂停的首日,具体数据变动预计将在次日即7月12日显现,随后转融券的存量将逐步清理完毕。
券商积极响应,多措并举落实新政
此次融券政策的进一步收紧,被市场视为监管部门积极回应市场关切、稳定投资者信心的有力举措。多位分析人士指出,暂停转融券业务、提高融券门槛,有望为中小投资者带来信心上的提振,促进市场稳定。
东兴证券非银分析师刘嘉玮表示,此次政策调整彰显了监管层对于维护市场平稳运行、保护投资者权益、提升投资者满意度的坚定决心,预计将对未来权益市场的波动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
券商界对于新政的响应积极而迅速。多家券商表示,一是要严格按照监管要求执行融券新政策;二是加紧系统测试,为7月22日的正式上线做足准备;三是组织业务培训,确保一线员工充分理解并熟练掌握新政策。
业务规则调整与适当性管理加强
为配合融券新政的实施,部分券商还主动对融券业务规则进行了调整。例如,东兴证券宣布将于7月15日启用融券变相T+0交易限制功能,限制客户在同一交易日内对同一标的进行融券卖出后再进行担保品买入或融资买入的操作,反之亦然。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规范融券交易行为,防范市场风险。
此外,券商还加强了融资融券业务的适当性管理。山西证券自7月1日起,对风险承受能力测评结果与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等级不匹配的客户合约展期进行了限制,具体措施涉及保守型及稳健型客户、平衡型客户的展期规定,旨在确保业务风险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
融券市场影响力显著减弱
从数据层面来看,融券及转融券业务对权益市场的理论影响力已经大幅下降。自2023年8月以来,中国证监会通过一系列监管措施有效压降了融券及转融券业务规模。截至7月10日,融券余额为318.51亿元,较8月初下降65.97%;转融券余额为300.07亿元,更是下降了78.20%。融券余量及转融券余量也分别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
申万宏源研究所金融工程首席分析师朱岚指出,转融券余额中,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和中证2000指数标的的余额占比呈现差异化分布。同时,绝大多数标的的转融券余额占其总市值的比例极低,显示出融券业务对市场的实际影响已经变得非常有限。
此外,转融通业务的月度数据也显示出明显的下降趋势。2024年前四个月与后四个月相比,月均新合约融出金额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展期融出金额虽有下降但幅度相对较小。朱岚预计,未来两个月内,转融券交易金额将继续迅速衰减。
随着融券政策的进一步收紧和券商的积极响应落实,融券及转融券业务对市场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减弱,市场有望在更加稳定的环境中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