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要闻
  • 公司
  • 宏观
  • 新股
  • 国际
  • 银行
  • 券商
  • 新三板
  • 科创板
  • 消费金融“新引擎”:政策赋能、场景深耕与生

    发布时间: 2025-04-10 10:46首页:主页 > 银行 > 阅读()来源:实投财经

    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金融科技的深度渗透以及消费升级的内在驱动,消费金融在2024年成为上市金融公司年报中的一大亮点。在扩内需、促消费的背景下,消费贷业务不仅成为零售业务的新增长点,更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政策协同:激发消费金融活力

    2024年,上市银行零售业务普遍进入调整期,但消费贷业务却逆势上扬。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末,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达21.01万亿元,同比增长6.2%,全年增加1.24万亿元。多家银行在年报中披露的个人消费贷款数据均呈现显著增长。平安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4746.63亿元,同比增长13%;招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961.6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1.38%。

    政策层面的持续支持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国人民银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并研究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消费重点领域低成本资金支持。财政部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已提前下达首批资金810亿元,覆盖家电、手机等12类商品。

    政策与金融工具的协同效应在消费券发放与促销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国工商银行通过品牌系列促消费活动,发放立减金、流量券等优惠;中国建设银行承接196个城市76.96亿元消费补贴金额,拉动民生消费742亿元。这种模式不仅扩大了银行的客户基础,增强了用户黏性,还提高了消费券分发、验证及资金结算的安全性和效率。

    场景深耕:金融与消费深度融合

    在经济复苏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需求下,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大规模投放消费信贷、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流程等方式,持续促进消费潜力释放。深入渗透消费场景成为消费信贷服务的发力点,金融机构与零售商、电商平台等合作,构建场景化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消费信贷产品迭代升级。

    工商银行与银联合作在山姆超市、京东到家、叮咚买菜等平台开展消费促销活动,聚焦老百姓日常买菜场景,开展满减、立减活动。场景化金融也体现在信用卡业务中,文旅、美食、购物、跨境旅游、留学等成为信用卡业务推广的高频场景。

    年轻客群的消费场景受到重点关注。中信银行结合年轻用户喜好,发行多款游戏联名卡,上线“有颜有个性”的“颜卡”系列产品,建立新媒体渠道矩阵,在社交平台开立官方账号“中信银行信青年”,持续传播青年服务理念。中信银行年报显示,该行Z世代客群达4677.99万户,“颜卡”系列信用卡累计发卡量突破1500万张,累计交易金额超3700亿元。

    场景化金融服务不仅提高了金融产品的便捷性和用户体验感,还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设计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年轻一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他们对于个性化、便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金融机构在年轻客群中大力推广消费信贷,背后的逻辑是客群战略卡位、场景精准匹配和数据驱动定价。

    生态构建:平衡规模与风险

    在消费信贷规模扩张的同时,金融机构越发重视消费金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利率下行是2024年消费信贷市场的显著特征之一,国有大型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纷纷推出低利率产品。然而,这种“薄利多销”策略背后存在一定潜在风险,单纯追求低利率可能无法有效覆盖成本。

    部分银行在年报中披露,正在开发AI风控模型,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信贷流程。数字化风控体系的完善为消费信贷扩张提供了底层支撑。AI风控模型能够实时分析海量数据,快速识别潜在风险点,有效降低违约概率,实现动态风险预警,实时监控还款行为,实现了“AI+金融”的深度融合。

    除了从自身层面控制风险,金融机构也越来越重视消费者教育。建设银行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周”“金融教育宣传月”等活动中,面向老年人、青少年、新市民等客群,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教育宣传活动,帮助广大消费者提升风险意识,增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未来展望: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列为年度首要任务,明确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并通过财政贴息、金融支持等组合拳推动政策落地。可以预见,未来金融机构在促消费领域的发力空间依然广阔。但同时,持续释放消费动能仍需破解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消费信心不足等深层次挑战。

    金融机构需进一步平衡规模扩张与风险防控,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同时加强与政府、企业的联动,共同构建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实现金融动能与消费升级的良性互动。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消费金融有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广告

    网站首页 | 要闻 | 公司 | 宏观 | 新股 | 国际 | 银行 | 券商 | 新三板 | 科创板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与报价 - 使用许可协议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20 实投财经 版权所有 | 京ICP备20210074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