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监管部门全面暂停了转融券业务,并进一步收紧了融券保证金比例。多家券商业务负责人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他们正在积极行动,以落实监管部门的最新要求。有的券商计划在7月19日前完成系统升级,以确保融券保证金比例符合监管要求;有的则已开始修订业务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
修订制度与系统升级并行
自7月11日起,中证金融暂停了转融券业务的申请。与此同时,三大证券交易所也宣布,自7月22日起,将融券保证金比例由不得低于80%上调至100%,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融券的保证金比例则由不得低于100%上调至120%。
政策发布后,多家券商迅速行动。国新证券有关业务负责人表示,他们从7月11日起暂停了新增转融券业务,并全面梳理了存量未了结的转融券合约,通知客户做好资金、证券和交易安排,确保在2024年9月30日前全部了结这些合约。同时,公司相关部门已与系统商对接,计划在7月19日前完成系统升级。
财达证券和渤海证券也表示,他们将在7月22日委托开展前调整系统参数,以满足监管要求。同时,针对实施前尚未了结的融券合约,展期将适用新的融券保证金比例要求。渤海证券还提到,他们已经启动了业务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的修订工作。
对两融业务影响有限
尽管监管政策有所收紧,但多位受访券商负责人都表示,这对他们的两融业务影响有限。国新证券有关业务负责人指出,虽然融券来源有所减少,但由于公司总体融券规模不大,此次调整对融券业务发展影响有限。
这种有限的影响,除了与券商自身的融券业务规模有关外,还得益于监管部门循序渐进地推进融券业务逆周期调节政策。自2023年8月以来,监管部门已出台了多项措施,包括限制券源、提高融券保证金比例、调低融券效率、暂停新增转融券规模等。
实际上,在此次暂停转融券政策出台之前,已有多家券商出手限制变相T+0交易、防止利用两融绕标套现。据记者了解,多家中小券商的转融券存续合约早已全部了结。
长远看有利于券商业绩
受访券商业务负责人普遍认为,监管部门持续优化融券机制,有助于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抑制市场过度投机,促进市场更加公平和理性。东兴证券非银分析师刘嘉玮认为,虽然短期内融券、转融券业务规模将进一步压降,对券商信用业务收入产生一定压力,但从长远来看,资本市场的长期良性运行所带来的正向影响远大于短期负反馈。
开源证券非银分析师高超也表示,预计暂停转融券对券商盈利影响较小。他测算后指出,融券余额大幅下降会导致券商净利润下滑0.5%左右。
展业将更加审慎
面对监管政策的变化,多位受访券商业务负责人也分享了所在公司两融业务的未来发展思路。他们多次强调做好合规风控工作的重要性,并表示融券业务的开展会更加审慎、更加注重公平原则。
首创证券相关业务负责人提到,后续将持续做好动态风险管控,用好逆周期调节措施,并推动两融业务智能化转型。渤海证券和财达证券则表示,将持续做好投资者教育,提升投资者专业能力。
虽然监管政策的收紧给券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券商们正在积极应对,并寻求在合规展业的基础上实现业务的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