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要闻
  • 公司
  • 宏观
  • 新股
  • 国际
  • 银行
  • 券商
  • 新三板
  • 科创板
  • 存款利率倒挂频现,银行“保卫息差”攻坚战全

    发布时间: 2025-04-16 14:53首页:主页 > 银行 > 阅读()来源:实投财经

    在金融市场的微妙变化中,存款利率的波动始终牵动着投资者和储户的心弦。近日,记者走访北京地区多家银行网点发现,平安银行北京市丰台区一家网点内,3年期定存利率最高仅为1.65%,而2年期定存利率却高达1.7%,出现了“存3年不如存2年”的奇特现象。该行工作人员透露,近期3年期定存利率较此前的2.05%大幅下调了40个基点,利率长短期倒挂现象由此凸显。

    平安银行并非个例。记者进一步走访或致电全国多地银行了解到,随着近期银行密集下调中长期存款利率,利率长短期倒挂现象在大中型银行中已屡见不鲜。这一现象打破了银行定期存款“期限越长,利率越高”的传统认知,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存款利率倒挂:多地银行现“反常”现象

    通常情况下,银行为了吸引长期资金,会提供更高的长期存款利率。然而,当前这一传统模式正被打破。记者在北京地区多家银行走访时了解到,包括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南京银行在内的多家机构,近期均宣布下调中长期存款利率。

    “上周我们调整了存款利率,目前1年期定存利率是1.85%,2年期定存利率是1.95%,3年期定存利率是2.2%,都是1万元起存。调整之前,3年期定存利率是2.25%。”南京银行西城区一家支行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此外,部分银行还上调了中长期定存产品的起存点。光大银行北京地区一位理财经理告诉记者:“近期我行对3年期定存产品起存金额做了调整。此前,利率2.15%的3年期定存产品20万元起存,现在提高到50万元起存。30万元起存的定存产品利率为2.14%,1万元起存的定存产品利率为2.05%。”

    事实上,自4月以来,福建、山东、湖北、云南、江苏等地多家中小银行也密集下调了存款利率,部分银行下调幅度高达50个基点。本轮利率调整后,存款利率长短期倒挂现象在多地银行中频繁出现。

    记者查询发现,当前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大中型银行也存在存款利率长短期倒挂现象。4月15日,建设银行App显示,3年期定存最高年利率为1.90%,比5年期定存最高年利率高出35个基点。招商银行App则显示,1年期、2年期“灵动存”最高年利率分别为1.60%、1.70%,而起存金额均为1000元的3年期、5年期“灵动存”最高年利率分别为1.50%、1.55%,均低于1年期、2年期产品。

    根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2024年8月的统计数据,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3年期与5年期定存平均利率均出现不同程度倒挂。其中,城商行存款利率倒挂幅度最大,3年期定存平均利率较5年期定存平均利率高出近12个基点。

    多重因素共振:银行负债端压力加剧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存款利率长短期倒挂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银行负债端压力加大、银行主动调整负债结构以及预期未来利率将继续下行等多重因素的共振。

    银行负债端压力加剧是主要原因之一。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首席专家曾刚表示:“年初以来,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信贷投放力度较大,导致对短期流动性的需求上升。与之相适应,银行增加了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加大了对短期存款的争夺力度。”

    中国银行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主管邵科也认为,当前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机构推出高流动性产品分流了银行存款,银行存款竞争压力有所增加,银行不得不适当调整短期利率以保持市场份额、控制负债成本。

    银行主动调整负债结构也是重要原因。曾刚指出:“银行通过调高短期存款利率,吸引短期存款,从而优化负债结构,降低长期资金成本。这种策略性调整既是应对存款竞争加剧的手段,也是提升经营效益的需要。”

    此外,银行预期未来利率将继续下行,为降低长期负债成本,银行主动压低长期存款利率。苏商银行特邀研究员薛洪言说:“短期利率更多反映当前利率水平,中长期利率则更多计入了对未来利率变动的预期。存款利率出现期限倒挂,表明银行预期未来利率会进一步下降。个别银行通过提前调降中长期存款利率来控制未来负债成本,就容易出现期限倒挂现象。”

    邵科也表达了类似看法:“央行持续强化逆周期调节,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未来将适时降准降息。银行预判存款利率将保持继续下行趋势,主动调整中长期存款的利率水平,适度减少对中长期存款的吸纳,从而根据利率预期控制负债成本,稳定净息差水平。”

    保卫息差:银行多端发力应对挑战

    Wind数据显示,在已披露2024年报的A股上市银行中,2024年净息差较2023年全部下降,平均降幅为17个基点。面对净息差收窄的挑战,多家银行从负债和资产两端发力,力求将净息差保持在合理水平。

    工商银行副行长姚明德表示:“2025年,工行将在资产端和负债端协同发力。一是持续优化大类资产布局,积极支持长周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以及符合工商银行风险偏好和经营策略的信用债投资,注重推动资产久期结构调整;二是科学做好信贷投放的安排,积极对接实体经济需求,加力支持个人按揭、消费贷、信用卡透支等业务的发展,助力提振消费;三是继续做好资产负债的成本管理。在做好减费让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提升风险定价水平,实施全口径负债的成本管理,杜绝‘内卷式’竞争,主动优化期现结构和品种结构,同时提升服务客户的能力和水平,让流动性资金、结算性资金占比不断提升,实现银行发展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平安银行也表示,2025年该行将聚焦吸收低成本存款,管控高成本存款,灵活调整外币资金吸收策略,敏捷控制存款与同业负债吸收节奏,降低整体负债成本。同时,该行将持续做好大类资产配置,鼓励优质信贷投放,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同时加强市场研判,灵活动态配置同业资产,提升资金运用效率。

    兴业银行则提出了更具体的做法,主要策略是以工资代发、收单、快捷支付等业务为突破口拓展结算性存款。兴业银行计划财务部总经理林舒表示:“2024年我行40%的零售结算存款是由工资代发、收单等业务的客户带来的。2025年我行存款付息率约有20个基点的下降空间,但资产端收益率也会快速下降。预计2025年兴业银行净息差可能会下降10个基点,截至2月底,净息差已下降逾7个基点。”除了精耕细作零售客户外,2025年该行还将重点发力企金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优化负债规模与久期管理策略。

    在这场存款利率倒挂的浪潮中,银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平衡好负债成本与资产收益,实现净息差的稳定与提升,将是银行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广告

    网站首页 | 要闻 | 公司 | 宏观 | 新股 | 国际 | 银行 | 券商 | 新三板 | 科创板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与报价 - 使用许可协议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20 实投财经 版权所有 | 京ICP备2021007416号-1